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重走幸福路--走進湖北采訪日志
時間:2014年6月30日至7月5日 李士強
繼回訪寧夏、福建的幸福母親后,2014年6月30日至7月5日,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項目官員李士強與光明網主持人龐聰、圖文記者邱曉琴、攝像記者王恩慧走進湖北省咸寧市、宜都市,對幸福工程受助母親和基層工作者進行采訪。
DAY 1
為了充分利用采訪時間,與前兩次一樣,一行四人乘坐30日最早班次的航班前往湖北。上午9:30抵達武漢后,在地方合作伙伴湖北省計生協組群部部長梅紅、主任科員付雪靜的陪同下,大家直接奔赴咸寧市幸福工程項目點。

咸寧市地處鄂東南,總人口300萬。從2009年第一筆7萬元“幸福工程”項目資金起步,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共接受人基會資助147萬元,并通過政府資助、社會捐助、政策扶助等方式籌集整合1億多元資金,在全市全面實施“幸福工程”。目前,6個縣(市、區)有5個被確定為“幸福工程”項目縣。
2012年5月,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幸福工程”全國組委會主任顧秀蓮專程到咸寧市考察“幸福工程”;2013年10月,人基會理事長趙炳禮、國家衛計委家庭發展司司長王海東一行來咸寧市考察創建幸福家庭活動,并給予了很高評價。
30日下午3:00,采訪組一行來到咸安區雙溪橋鎮陳祠村幸福工程受助母親徐英珍家中采訪。

采訪組一行與徐英珍夫婦親切座談
徐英珍、王希剛夫婦祖籍四川,都出生在貧窮落后的小山村,1983年結婚后生育兩女。因家庭貧困,吃不飽、穿不暖,被迫于1989年遷到此地落戶,靠做農活為生。
剛遷來時,田無一垅,房無一間,且上有老父、老母贍養,下有女兒讀書。更不幸的是,2005年,在廣東打工的大女兒出了車禍,雙腿被壓斷,而肇事者逃之夭夭。為了挽救女兒性命,徐英珍擦干眼淚四處務工,雖然勤儉節約,但還是背負了幾萬元債務。
2009年,幸福工程在咸寧市正式開展,徐英珍作為首批救助對象,得到無息貸款1萬元,雙溪橋鎮幸福工程辦公室送去無息貸款2萬元,累計3萬元資金幫她們建起了800㎡的雞舍,還建起了住房。通過養雞,她家每年純收入達4萬多元。

徐英珍在打理雞舍
幾年下來,徐英珍一家不僅還清了債務,家中還添置了彩電、冰箱、熱水器等電器,并將雞舍規模擴大。徐英珍夫婦依靠幸福工程救助款,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使自己走上了富裕之路,她還毫不保留的將自己的養雞經驗傳授給別人,帶動周邊婦女致富奔小康,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

雙溪橋鎮黨委委員陳四清接受采訪
記者隨后采訪了雙溪橋鎮分管計劃生育工作的黨委委員陳四清,他提到:“2009年開始的幸福工程幫扶工作救助了29戶貧困母親并取得一定效果后,2010年初,通過調查研究,集思廣益,決定建立長期幫扶機制,在鎮上設立‘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基金’,并做了大量的摸底、宣傳、策劃、籌備、協調、座談等工作。
2010年5月,組織省、市、區各級協會領導及社會愛心人士舉辦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募捐活動,現場募集資金25.6萬元。相繼成立鎮幸福工程資金管理辦公室及領導小組,完善了各種管理制度,救助貧困母親25人次,提供就業102人,為廣大貧困家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他還提到咸寧市做大做強幸福工程的共識和理念:“大力實施‘幸福工程’是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需要、大力實施‘幸福工程’是對計生家庭補償的需要、大力實施‘幸福工程’是推動計生工作轉型的需要”。
DAY 2

幸福母親汪丁萍在自家吊瓜基地前接受采訪
7月1日上午8:30,采訪組一行來到咸寧市崇陽縣港口鄉橫嶺村,采訪對象是靠種植吊瓜致富的母親汪丁萍。
在種植吊瓜之前,汪丁萍和丈夫在外打工,月收入只有800元。2008年,在港口鄉政府和計劃生育協會的推動下,吊瓜種植在港口鄉全面鋪開,汪丁萍一家首批進行了種植。鄉計生協不僅向農戶提供種苗、化肥等基本物資,還隔三差五到田地提供技術指導。第一年純收入2.2萬元,加上其它收入,合計收入有4萬元。
嘗到吊瓜種植的甜頭后,汪丁萍一家希望把種植面積擴大,但資金不夠,也沒有那么多田地。在向親戚朋友借貸無果后,只好向鄉計生協求助。鄉計生協決定在“幸福工程”的項目資金中優先給予2萬元,同時,又幫她租賃了外出務工村民的20畝閑置田地,并且送去了最新品種種苗。去年她家25畝吊瓜凈賺近10萬元,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她的帶領下,村里成立了吊瓜種植合作社,隊伍越來越大。“種吊瓜賺錢了,鄰里間關系越來越和睦了,真的感謝幸福工程項目,感謝鄉計生協,讓我們老百姓感受到了幸福!”汪丁萍對記者說。

幸福母親楊谷奇在自家豬圈給豬喂食
下午,我們來到沙坪鎮古城村,來到幸福母親楊谷奇的精品果園基地。作為農村貧困戶,楊谷奇曾一度四面楚歌,丈夫何錦龍依靠在家打零工勉強維持生計。
2000年,楊谷奇率先承包下150畝荒山,開始果園種植之旅。長期的投入,致使楊谷奇家庭捉襟見肘,隨著新的投入倍增,資金能否跟上再次成了困擾她的難題。沙坪鎮幸福工程項目辦了解情況后,從幸福工程賬戶上啟動2萬元,及時送到楊谷奇手上,使她的致富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無力實施的東西,瞬間能做了,這種感覺是幸福的!”楊谷奇坦言,自己從小追尋的幸福夢,從未如此清晰,也從未如此真實!“我窮過,現在嘗到了幸福的滋味。飲水要思源,現在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也要帶動周邊群眾一起富裕。”楊谷奇堅定的說。
如今,楊谷奇的致富路已經從種植水果擴大到圈養牲畜、放養雞鵝、承包魚塘,逐步形成了集生態養殖、觀光垂釣于一體的示范農莊。
DAY 3

徐尾女在向記者展示她每天編織漁網的工作
7月2日上午10:30,采訪組驅車兩小時來到通山縣慈口鄉,計劃采訪脫貧母親代表徐尾女。由于正值南方梅雨季節,這一天雨下得更大,采訪組不得不先到徐尾女家中進行訪談,了解情況,并拍攝她在家中編織漁網的場景。
見雨勢不停,大家先到鄉政府食堂用了午餐,并跟鄉里領導干部進行了座談。因日程緊密,下午雨還沒停,大家依然撐傘上了船,去到徐尾女一家在湖中養魚的地點,她的丈夫也劃船來到自家網箱的位置,檢查自家魚苗的情況。之間,徐尾女還抱起了一只已經長到十多斤的大魚給大家看,她的臉上則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13年5月,慈口鄉被人基會確定為幸福工程項目點,將中直機關的捐贈款50萬元和地方配套資金50萬元共計100萬元幸福工程救助資金下撥給該鄉發展網箱養魚和橘橙改造,徐尾女有幸被篩選為受助項目戶。拿到善款后,徐尾女決定擴大養殖規模,改進養殖方法,既節約了成本和精力,又能創造最大經濟效益,這種方法被總結為一年三次移植養魚法,被普遍推廣。
去年,徐尾女聯合20名村婦女成立了“慈口村網箱養魚合作社”和“慈口村柑橘種植合作社”,發揮合作社在規劃、管理、銷售等方面的作用,引進產品新加工企業,延長漁業利潤鏈條,推動貧困母親增加收益。
下午4:30,咸寧采訪結束,采訪組一行回到武漢入住休息。
DAY 4
7月3日早上8:00,采訪組一行用完早餐后出發前往宜都,此行近350公里,抵達宜都已經是中午12:30,入住酒店并簡單用完午餐后,大家即前往潘家灣土家族鄉呂家坳村采訪幸福工程受助母親鄧德會。

鄧德會在自家茶園接受采訪
1997年,鄧德會一家抓住鄉村兩級引導農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動員全家老少齊上陣,開墾了7畝荒山,種上了茶葉。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2000年她家的茶葉已經成園,但茶葉是一種高投入才能高產出的經濟作物,施肥、打藥都要提前花錢投資。到2000年春,家底薄的她已經負債累累,連種地的種子和茶葉施肥所用的化肥都買不起,該借的地方都借了,信用社還有舊帳未還而貸不到款,怎么辦呢?眼看著她奮斗幾年的勞動成果就要付諸東流。正當她苦苦發愁,求借無門的時候,村計生協會上門給她帶來了好消息:國家實施“幸福工程”項目,呂家坳村被列入了項目試點村,她成了幫扶對象,可以向她提供2000元無息項目款。領到了這筆“救命錢”后,她用這筆錢買回了肥料和農藥,及時追上了茶葉肥。在她和丈夫的精心管理下,當年她家的茶葉收入就達到了畝平800元,一年有了將近3000元的純收入。
2001年呂家坳村農戶發展茶葉越來越多,隨著茶葉產量的增加,更多茶葉需要加工并外銷,加工茶葉賺錢機會大,她就又萌生了建一家茶葉加工廠的念頭。于是她向幸福工程項目辦遞交了第二年的救助申請,用2000元項目款購買了部分茶葉加工機械,從事茶葉加工。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茶葉加工生意越做越大。到2006年,她擁有了一家規模不小的茶葉加工廠,7畝高產茶園,每年喂養10頭豬、5只羊,每年有6萬元毛收入,純收入3萬多元。不僅還清了計生協會的項目款和所有債務,而且還有了一筆不少的存款。一躍成為全國的“幸福母親”。

幸福母親鄧德會
DAY 5
7月4日上午,采訪組同樣冒雨來到枝城鎮架鍋山村,采訪一位種菜女能人--陸幫芹。說起陸幫芹,村里人無不豎起大拇指,憑借1畝6分菜地,短短兩年時間就還清了12000多元的債務。你要問她是怎么扔掉貧困帽子的,她說是幸福工程給幫的忙。
宜都市枝城鎮第一輪幸福工程項目于1997年全面鋪開,陸幫芹則是全村第一位受到資助的貧困母親。有著初中文化的丈夫陳德全平時就愛倒騰蔬菜、瓜果到附近的廠礦銷售,這次有了幸福工程2000元項目款,小兩口就商量著拉扯一個大棚來種菜,再把菜弄到廠子里去賣。說干就干,種子、薄膜、農藥一股腦全搬了回來。聽說陸幫芹要種菜,幸福工程項目辦的工作人員請來了專家為她免費提供技術服務。
第二年春天,在附近菜市場里,每天都能看到陸幫芹夫婦忙碌的身影。由于她們的菜新鮮,價格合理,大家都愛買她的菜,食堂和幾家餐館專門和她簽了合同,銷路不用愁了,兩人的眉頭總算舒展開了,蔬菜品種也多了起來,左鄰右舍都管她叫“蔬菜專業戶”。
如今,債務早已還清,家電購置齊全,也早已住上了小洋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陸幫芹勤勞致富的故事也一直流傳在美麗的山村里,為后來的致富能人們提供了絕好的正能量和精神支持。

全國百佳脫貧母親陸幫芹
最后,記者采訪了宜都市王家畈鎮幸福工程工作者、鎮計生辦主任何詩菊。1999年以來,王家畈鎮啟動幸福工程,開展救助貧困母親行動,堅持把實施幸福工程作為推動全鎮計劃生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的切入點,架起聯系群眾的“連心橋”,修建了一條山區貧困母親通往小康生活的“致富路”。近10年來,全鎮有300個貧困母親參與幸福工程項目,累計為115個貧困母親投放貸款18萬元。通過項目到田、技術要領到人、貸款資金到戶的扶持,使被救助的農戶年收入達到或超過當地平均水平,實現了脫貧的預期目標。幸福工程的實施,為山區貧困母親撐起一片藍天,灑滿了幸福的陽光。

幸福工程基層工作者何詩菊接受采訪
4日下午,采訪組一行與湖北省計生協領導一行在大雨中趕回武漢,5日中午,采訪組返回北京。至此,“幸福工程”重走幸福路--走進湖北活動圓滿結束。
圖/文 李士強 編輯/李士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