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母親,一個偉大的稱呼。然而對于林惠連這樣一個有兩個女兒的母親來說,這個稱呼是一個壓力,終日辛勤勞作,卻生活在貧困線下,因為貧窮承受著難以想象的生活重負。她時刻盼望著,能依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給自己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但是命運一直沒有給她機會。
直到2002年7月,通過對市場行情的了解,她看到希望,發展食用菌市場前景看好,種植蘑菇讓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決定在自家0.4畝的旱地搭棚種植蘑菇。但是巧婦難吹無米飯,沒有資金,如何搭棚、購稻草、牛糞等生產資料呢?在林惠連最無助、最絕望的時候,希望總在絕望處逢生,“幸福工程”如縷春風送來了溫暖和希望。在區、村計生協會的幫助下,戴天梅于2002年第一次收到“幸福工程”10000元的幫扶救助。“揣著那筆錢就像揣著希望、激動、感動、高興……不知道怎么表達當時的心情。”對林惠連來說,那不僅僅是一筆錢,更是他們家對生活、對未來沉甸甸的希望和寄托。如何讓這筆錢為他們家撐起一片希望的藍天呢?有了資金,林惠連夫妻自己上山砍竹、自己搭棚,自己到別的農戶家購稻草、牛糞,夫妻倆去討價還價購買生產資料、自己運輸回來,節約了大量的成本。林惠連還買了大量關于種植蘑菇的書籍翻閱,一邊學一邊種,區、村計生協會還幫忙聯系區食用菌技術員定期上門指導,和多次幫助她聯系到陳巷鎮石室村的蘑菇基地去參觀學習。從此每次到蘑菇棚,林惠連總帶著一個小本本,仔細做筆記。她知道在課本學、別人傳授的多是理論,只有自己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成長,才能種植成功。林惠連夫妻苦心種植的蘑菇在2002年如愿以償地獲得大豐收,滄桑的臉上流露出希望地微笑。從2002年至2006年連續五年,幸福工程款年年幫扶她,并且在技術、信息等方面給予扶持,幫助林惠連夫妻逐步擴大種植規模,從原先0.4畝擴大到3.7畝,不斷地提高食用菌產量和質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她深入市場了解,轉變運營方式,采取自己培育菌種,集培育、種植、生產、銷售、市場一體化運作,成為馬洋溪生態旅游區里種蘑菇能手、致富能人,周圍的人都對她投來了贊許的目光,林惠連和她的蘑菇棚成為村民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天道酬勤、經過幾年的苦心耕耘,林惠連家的蘑菇種植規模大、收益高,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在致富后,林惠連不忘鄰里同樣貧困的女兒戶姐妹們,林惠連說:“我能夠發展致富,雖是依靠自己勤勞,但這并不完全是我自己努力的結果,也有幸福工程幫扶的功勞。”她深知這一點,她希望能夠用自己的技術,改變姐妹們的貧窮落后面貌,她從資金、技術、原材料等方面積極幫扶鄰里鄉親,解決11名姐妹在自己的蘑菇棚就業,帶動周圍一批農戶走上蘑菇栽培致富道路,在區、村計生協會的支持下,鄰里的一些姐妹們也開始跟著種植蘑菇并獲得一定的利潤。在2005年,因有愛心、樂于助人和良好群眾基礎的林惠連被鄰里推選為十里村3組女組長。
2009年,由于馬洋溪生態旅游區整體規劃需要,林惠連所在的自然村要整體拆遷,為配合區整體建設需要,林惠連夫妻二話不說就將自家住房及3.7畝的蘑菇房給拆了。沒了房子,主要的經濟來源也沒了,但這不是路的盡頭,經過林惠連夫妻倆深入市場調查,近年來開發區、旅游區發展勢頭非常快,建筑工程多,缺少建筑鋼管搭建,發展建筑鋼管搭建是一個很有前景的產業。于是林惠連夫妻把拆遷賠償款及自己的積蓄七、八十萬元全部投入發展建筑鋼管搭建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聘請的工人已達27人,資產達到260萬元。
林惠連的所作所為為馬洋溪生態旅游區黨委、政府看在眼里,區、村把她列入重點培養對象,2007年她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2009年村委會換屆選舉,經區黨委提名,林惠連高票當選為十里村村委會委員,同時通過公開選聘為十里村計生管理員,她本人先后被縣、區授予她“巾幗文化中心戶”、“十佳賢媳”、“優秀黨員”、“平安家庭示范戶”、“幸福家庭—愛心奉獻示范戶”等榮譽稱號,實現了從一個貧困母親到脫貧,被群眾推選為女組長,走上富裕之路被旅游區培養成村兩委干部的“三級跳”。如今,鄰里一提起林惠連,大家都豎起拇指,特別是女兒戶楊愛珠,在2005年用自家積蓄的錢搭建蘑菇棚,準備發展蘑菇種植,但缺乏資金購買稻草、牛糞等生產資料,一時陷入困境。林惠連一得知情況后,主動拿出2萬元現金借給,讓她得于及時購買蘑菇生產資料,使她家的蘑菇種起來,經濟發展起來。在拆遷安置后,了解到楊愛珠夫妻沒有就業,安排楊愛珠到工地煮飯,她丈夫到她那里當建筑鋼管搭建工人,讓楊愛珠一家非常感動。楊愛珠逢人就說:“有今天的好日子,多虧惠連姐的幫忙,沒有她的幫忙也沒有我家的今天幸福日子。”林惠連用閩南農村婦女的樸實愛心去關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她們在困境中找到了希望,雖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但是折射出了她做為一個閩南農村婦女特有的美麗心靈。
福建省長泰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 葉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