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園飄香幸福來
陳慶輝報送 黃曉霞修改
我叫王秋平,我的家鄉在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飛鸞鎮飛鸞上村,那兒地處閩東山地北部,是我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中唯一的沿海地區,直到1990年,全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不到900元,只相當于福建省平均水平的60%,85%的農民溫飽問題尚未得到解決,這被稱為黃金海岸“斷裂帶”的就是我的家鄉。
從小家里節衣縮食,拼命攢錢供我讀書,父母親都希望我能走出這塊貧瘠的土地,告別這衣不遮體,食不裹腹的日子。可是突然有一天,父親也患上和母親一樣的肺病住進了醫院,望著病床上骨瘦如柴的親人,連醫藥費都支付不了的我,終止了學業,也終止了跳出這塊貧瘠土地的夢。貧困難以支撐起這個家,在我23歲那年我嫁人了。
新婚并沒有給我帶來多少快樂和幸福,丈夫的家庭也并不富裕,貧瘠而有限的土地加之傳統的耕種方式連溫飽也難以維持。婚后不久,我的兩個女兒相繼出生了,多了一張嘴無疑又多了一份負擔。為了女兒能生活的比我好,為了女兒能有一件花衣服和像城里小朋友一樣吃上喜歡的零食,我和丈夫拼命的找門路賺錢,除了在家種田,農閑時就去育苗場打工,但由于沒有本錢,只能小打小鬧。我們一家就是在這樣的苦日子里無希望的掙扎著。
我們那里的土地比較貧瘠,即使是豐收年,每畝只能收入300多元。經過反復思索,我和丈夫決定從種植結構上入手,改為果園。可是,要想改變種植結構,一需要技術,二要搞好市場預測,三還要有啟動資金。這三條對我們來說,即夠不著又摸不到,尤其是資金。但我還是想,想辦法致富,連做夢都想。
2009年,區、鎮計生協會的同志來到我們村里開展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我被村里推薦為救助對象接受了他們的摸底調查,他們非常關心我,我想這下脫貧致富可有希望了。聽協會的同志講,幸福工程是王光美老人發起的,目的是讓廣大貧困母親盡快脫貧致富,王光美老人也是一位母親,她更是全國貧困母親的母親。環境的困厄并沒有銷蝕人們向往富足的渴望,站在自家搖搖欲墜的木板屋前,我認真地表示:如果“幸福工程”能幫助我,我可以開發荒山種植荔枝、龍眼,保證賺錢以后歸還國家的本錢!
區、鎮計生協會的領導同志對我家情況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和了解后,同意將我列為飛鸞鎮第四期幸福工程受助母親,我樂得差一點從凳子上跳起來,這不是在做夢吧?我感到脫貧致富的希望終于要夢想成真了。就這樣,我獲得了幸福工程5000元的救助款。
但是致富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記得第一年,我用資助款種下了1 5株荔枝和20株龍眼,我把全部希望都寄托那上面,看到陸續萌發的幼芽,我就像看到自己的新生女兒,吃飯都不想離去,有時累得不行了,就躺在果樹旁邊睡一會。可是由于經驗不足,剛種下不久,果樹不知得了什么病,大片的樹葉枯黃掉落,急得我起了滿嘴大泡,心情也象那樹葉一樣往下沉!飛鸞鎮計生協會得知后,請來了區農技局農藝師到我的果園幫助指導,還直接帶我到蕉城區莊稼醫院購買農藥,果樹終于得救了,要不是鎮計生協會和幸福工程的同志,果樹可能會全部病死,一年的希望也將破滅!鎮計生協會及時為我解了燃眉之急,我當時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為了增產增收,我積極參加了鎮計生協會組織的農業技術培訓班的學習,通過學用結合,逐步掌握了果樹的科學管理、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能。看著果樹一天天茁壯成長,我的心里不知有多高興!在協會的全力扶持下,2010年我獲得我人生的第一個好收成,兩項果樹產量合計達到了40多擔,收入近萬元,一年的收入頂過去的五、六年,從此我告別了貧困,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幸福工程的幫扶和關懷開啟了我的致富之路,我的生活發生了徹底的變化,我買回了電視,告別了自行車,騎上摩托車;去年,我扒掉住了幾十年的土坯房,蓋起了三間大磚房,一家四口人,其樂融融。黨的好政策讓我在致富之路上越走越寬,我們夫婦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通過幸福工程的救助,我脫貧了,但村里還有一部分貧困母親,我想幸福工程救助了我,我要為幸福工程做點事。村里有一個大姐已經40多歲了,患有嚴重的哮喘病,為幫助她種植果樹,我無償為她提供15棵嫁接好的樹苗。我還從村計生協會會員的角度,積極地把我的種植荔枝和龍眼的心得體會,與村里的姐妹們進行交流,希望姐妹們都能早日跨出貧困母親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