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國 56 個民族的足跡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1 月 27 日 早 8 點,我們從騰沖縣城出發,前往 52 公里以外臨近緬甸的邊垂小鎮——猴橋鎮的黑泥潭村,這里是栗粟族聚居的地方。出發前,熟悉情況的人告訴我們,那里的氣候很冷,要多穿些衣服。我心想:畢竟是南方,能冷到哪兒去。哪知到了村子剛一下車便有一股寒氣迎面龔來,盡管穿了毛衣和秋褲,身上還是有些發抖。走進寨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一幢幢用竹子和破木板搭起來的木屋,我感到有些詫異。騰沖,這個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就在它的轄區內且距離只有幾十公里的地方,卻還有一群這樣的貧困人口,他們好像遠離現代文明,與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

一家四口人圍坐在火堆旁
鎮領導帶著我們走進一座木屋,屋子里點了一堆火,有個小姑娘坐在火堆旁烤火。我在屋里繞了一圈,房間里陰冷陰冷的,墻邊對 頭放了兩張舊木床 ,床上堆了件沒罩被面的被子,幾件衣服零亂地掛在繩子上。幾縷陽光透過用竹子編成的墻,讓陰冷昏暗的屋子有了一點光亮和溫暖。不一會兒,一位 30 多歲的中年婦女走了進來,這大概就是女主人了。鎮領導招呼她坐下和我們聊一聊。

四口人居住的臥室
她叫余福艷,今年 36 歲,有三個女兒(栗粟族一家可生三個孩子)。大女兒叫余艷聰,今年 15 歲,讀初三。由于學校離家較遠所以平時寄宿,每周末回家。二女兒余艷仙, 13 歲,上初二,和姐姐在一所學校讀書。小女兒余艷嬌,今年九歲,在寨子里讀小學三年級?,F在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孩子們的學費都免了,但生活費還要自己承擔,小女兒在家吃飯每月的生活費會少一些,兩個讀初中的女兒每周回來每人都向母親要 30-40 元錢的食宿費,一個學期每人約 680 元錢,兩人需要 1360 元,一個學年就是 2720 元。這對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講也許算不上什么,但對這個只種了 4 畝山地,靠吃政府救濟的家庭來說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用這僅有的 4 畝山地,她們種了包谷、土豆和草果(一種調味品),由于土地貧脊,每年打的糧食也就有 500 多斤,只夠全家人吃 4 個多月,政府每年給 150 斤的救濟糧,剩下的都要花錢去買。種的草果也只能賣上 1000 多元錢。農閑時,大人們便會去打零工,每天能有 20 多元錢的收入,但這樣的日子每年也就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加上政府給的 1000 元低保費,全家每年的收入只有三、四千元,這已經是最好的年份了。聊天的時候得知她家還有幾十畝荒山,可以用來種核桃樹、紅油茶樹等經濟型作物,每畝只要投入 7000 多元錢, 4 年后每年就可收入 3-4 萬元,但是因為沒有錢,也只能是一種夢想。
余福艷的丈夫去年趕集時出了車禍,拋下她和三個女兒。為了藏夫,她欠下了 3000 多元的債務,也不知何時才能還上。大女兒為了給家里節約開支,已經決定不再上學了。當我問她還想不想上學時,她含著眼淚向我點了點 頭,她的愿望就是能上一所職業技術學校,這樣每年就可以得到 1500 元的補助,既給家里節省了開支自己還能學到一技之長,畢業后可以直接就業,替媽媽分擔一點兒?!案F人的孩子早當家”,這話一點兒不假,小小的年紀就想著要替大人分憂了。我又把目光投向了這位苦命的母親,問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說:能多掙點兒錢,讓孩子們都能安心的讀書,把家里的日子過得好一點兒。對我們來說,這簡直不算什么,而對她來講是最大的奢望了。

這樣的居住條件寨子里不只一兩戶
接下來,我們又走訪了幾個家庭的母親,同村里的代表進行了交流。從她們那里得知,這個村子約有 130 多戶人家,像余福艷那樣貧困的家庭不在少數。不同的是,他們的丈夫都還健康,能替女人們分擔許多。他們都希望能夠有朝一日,在擁有的荒山上種上些核桃樹和紅油茶樹等經濟作物,每年能有穩定的收入,這樣孩子們的讀書就不成問題了,家人的生活也會大大改善。

成熟的草果

冬天就在扎手的冷水里洗衣服
中午時分,我們離開了寨子。在和村民們告別時,我們看到了他們眼中充滿期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