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中央國家機關計劃生育第九協作組于7月30日至8月7日赴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開展了“三下鄉”活動,并對當地開展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情況進行考察。
一、 積極認真開展“三下鄉”活動
在海原縣期間,協作組向該縣捐贈了電腦、電視機和DVD播放機,出席了縣有關部門召開的座談會,聽取了海原縣馬自祥副縣長和海原縣計生局馬志高局長實施“幸福工程”項目情況介紹。會后到海原縣西安鎮范臺鄉實地參觀、考察了部分已接受“幸福工程”救助的貧困母親家庭,并向她們送去了慰問金、書包和床單等物品。這次活動,協作組捐贈物品、現金合計3萬余元,為海原縣一批貧困母親送去了中央國家機關廣大干部職工的關愛之情,在當地干部群眾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二、 考察的收獲和體會
通過這次考察,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 海原縣各級計劃生育部門的基層單位,對幸福工程是重視的,組織工作是精心的,救助項目的選擇是慎重的,救助款的使用是安全并富有成效的。
近年來,海原縣計生局、計生協在全面掌握計劃生育貧困母親分布情況、生育情況、經濟狀況的基礎上,結合實際,于2002年11月15日,在西安、高臺、曹洼三個試點村正式啟動建立了三個幸福工程項目點,篩選確定了45名救助對象,并與救助對象簽訂“幸福工程”項目協議書,為每個貧困母親投入救助資金2000元,總計投入9萬元。確定每輪救助期為2年。為了確保項目正常運作和健康發展,還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根據救助對象的文化程度,項目發展條件等因素,為45名救助對象分別選擇了有市場、風險小、易操作、見效快的養殖、種植業發展項目,共確立發展養牛7戶,養羊38戶,并組織她們種植紫花苜蓿等作物500余畝。
為讓有限的救助資金切實用于發展生產,并給貧困母親真正帶來較好的收益,他們制定了項目實施規則和幫扶培訓計劃。計生局、計生協多次深入項目村,召集項目戶,完善檔案,在進一步向救助對象等開展宣傳教育培訓,普及計劃生育科普知識,進行婦科疾病的普查普治同時,還注意提供與項目相關的技術指導和必要的跟蹤服務,為項目的正常運作和健康發展搭建了平臺,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二) 幸福工程促進了當地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的自覺性
幸福工程的啟動開展,還大大促進了海原縣“少生快富”工程的宣傳與實施。“少生快富”工程從2000年9月開始,到目前已覆蓋全縣18個鄉鎮,涉及到100個行政村,400多個自然村。截至2005年7月,全縣符合“少生快富”工程項目政策要求、能夠落實“少生快富”工程項目的育齡婦女約10300人,其中已有2367人少生孩子,被列入快富工程中。幾年來,該縣共兌現獎勵資金442萬元,少生快富工程到戶率23%。由此,營造了濃厚的“少生快富、建立幸福文明家庭”計生工作氛圍,“幸福工程”也得到健康、有序地持續發展。
(三) 自然環境條件差的客觀條件使當地貧困落后的狀況短時間難以根本改變
寧夏回族自治區許多地方干旱缺水,自然環境條件差,經濟社會發展還處于落后狀態。如海原縣,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總面積6899平方公里,總人口38.2萬人,其中回族26.7萬人,占總人口70%,農業人口35.4萬人,占總人口92.5%,是一個典型的以農業為主的回族聚居貧困縣。200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311萬元,但農民人均純收入還只有1312元。人均年純收入千元以下的貧困人口目前還有10.8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1%。海原縣計生局的辦公條件也十分簡陋,職工已經三個月未拿到工資,全局使用的只有一臺及將要報廢的電腦,考察中我們接觸的一些人家,都是相當貧窮的,手捧我們捐送的200元現金和有限的物品,一位貧困母親流出了激動的眼淚。
(四)幫助西部貧困母親脫貧任重道遠
幸福工程確實是幫助西部部分計劃生育家庭貧困母親脫貧致富的有效措施。作為幫助貧困母親脫貧的有效載體,在多方面指導、支持和幫助下,幸福工程海原縣已啟動實施,但由于受自然、文化、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依然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摸底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全縣年人均經濟收入不足500元的家庭、個人經濟不足450元貧困母親約有3600多人,如果不考慮返貧和新增貧困母親,幸福工程以每10萬元救助45戶的規模滾動救助并保證實現目標,效益鞏固,使他們按計劃和要求脫貧,約需數十年時間。
我們相信,通過中央國家機關及地方各方面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會有越來越多貧困地區的計劃生育母親和他們的家庭早日脫貧致富。但要所有的貧困母親徹底擺脫貧困,則是十分艱巨的任務,還需要包括我們在內的中央國家機關全體同志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