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長泰縣陳巷鎮石室村發展蘑菇產業歷史悠久,具有資源、技術、市場優勢,是群眾發家致富的傳統產業。2006年,村里把擴大蘑菇生產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實施“新農村新家庭”計劃的首要選擇,有計劃、有組織地推動一批困難家庭種植蘑菇、脫貧致富。當年4月,福建省幸福工程組委會韋立主任深入該村調研,對這一構想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支持。在市、縣、鎮計生協會的積極協調下,省幸福工程組委會從2006年開始每年撥出30萬元扶貧周轉金,專項扶持該村困難家庭發展蘑菇生產。依照幸福工程《管理辦法》和救助條件,每年有50個困難家庭分別獲得了5000-10000元的資金幫助,從而解了這些計生種植戶的燃眉之急。
有了充裕的資金作后勁,受助家庭發展蘑菇生產的底氣更足了。石室村支部、村委會特地在路邊征用一塊地,無償用作一些困難家庭發展種植蘑菇的生產基地,也有利于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為了確保增產又增收,村里多方努力,積極穿針引線,先后與福建紫山集團、漳州錦繡集團等兩家食用菌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建立了紐帶關系,簽訂了產、供、銷合作協議。按照互利互惠原則,由公司提供優良品種和技術指導,種植戶按標準化要求提供優質產品,實施定價定量,形成產銷一條龍。由此,既保障了公司的生產所需,也穩定了種植戶的產品價格,增加了彼此的經濟效益。在項目運作期間,村里還及時聯系縣農業局、食用菌辦、科協等單位,縣農業局、食用菌辦、科協等單位給予了全程無償服務,三年多時間先后為該村蘑菇種植戶舉辦過14期技術培訓,印制并發送過蘑菇栽培管理技術專刊21期。與此相配套,村里還整合了兩委、農民技術員、流通大戶等骨干力量,組成技術攻關小組深入菇棚農戶,為群眾釋疑解難。同時由于是大面積種植,年產蘑菇量較多,在蘑菇生產季節,福建紫山集團、漳州錦繡集團都派技術人員和收購代表常住石室村,為蘑菇種植戶指導生產,避免農藥殘留,讓蘑菇生產符合國際生產標準,也方便蘑菇種植戶的銷售。
“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讓石室村困難戶家庭走上致富路,使他們感受到長泰縣實施“新農村新家庭”建設帶來的好處。受助戶楊勝蓮就是其中的一個受益者,原來楊勝蓮一家僅靠種地維持生活,由于受自然災害影響和市場價格等因素的制約,家庭經濟一直處于貧困線上。2006年楊勝蓮無償獲得一塊地,在幸福工程的支持下,她利用大棚種植蘑菇,三年來從蘑菇收入十萬元以上,一甩過去貧困面貌。如今的她家也建起小樓,楊勝蓮說,她是“企業+基地+農戶”最大受益者,如果沒有扶貧周轉金的及時扶助,也就沒有她今天的幸福生活。昔日曾為貧窮而愁眉苦臉的她,現在已成為村民們羨慕的幸福母親。據統計,石室村的蘑菇生產從2005年16萬平方米,到2008年全村蘑菇種植面積26萬平方米,年創產值2000萬元以上,占全村年總收入4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