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 安徽省來安縣半塔鎮2003年被確定為“幸福工程”項目點以來,扎扎實實推進幸福工程項目發展,經過五年多的積極運轉,已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強領導,成立組織,廣泛宣傳,營造氛圍
2003年3月,半塔鎮被確定為“幸福工程”項目點后,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立即制定啟動實施方案,成立了以鎮長為組長,分管計生工作的領導為副組長的幸福工程領導小組,下設項目辦公室,從滁州電大招聘一名大學生為辦公室主任,專門提供兩間辦公室,配置必須的辦公用品,安排專項活動經費。經過認真調查摸底,鎮幸福工程領導小組確定在河壩村(區劃調整為羅莊村)首批救助十戶貧困母親家庭,并張榜公示,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為廣泛宣傳幸福工程的意義,擴大幸福工程在社會上的影響,該鎮還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宣傳欄、標語等形式宣傳“幸福工程”,同時利用“三下鄉”活動對群眾面對面宣傳,從而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結對幫扶,籌措資金,抓住機遇,拓寬領域
為確保幸福工程項目扎實有效開展,半塔鎮黨政領導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著手,挑選十名有責任心、率先富裕起來的人結對幫扶十名貧困母親,并制定了“一幫一,共同富”的幫扶計劃,安排鎮直單位負責人作為幫扶貧困母親的聯絡員,負責協調幫扶計劃的落實工作。幸福工程安徽省辦公室支持該鎮8000元幸福工程項目資金,鎮幸福工程辦公室又積極爭取鎮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從鎮財政上爭取5000元配套資金,作為幫扶貧困母親的發展生產資金。項目起動初期,結對幫扶的兩名責任人又幫助貧困母親從銀行借貸部分資金,用于發展生產。為進一步幫助貧困母親擴大生產,從2007年起,半塔鎮幸福工程辦公室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支持,把河壩村定位為“信用村”,該村的群眾可以從銀行中信用貸款5萬元,“幸福工程”的救助對象可以信用貸款10萬元,這樣較好地解決了貧困母親發展生產所需的資金不足問題。“幸福工程”的宗旨是脫貧致富,致富的關鍵是選好路子,規模發展。該鎮幸福工程辦公室結合項目村的實際,與被幫扶的貧困母親共同商定,把發展定位到生產經濟作物上來,主要是抓“五早”生產(早地瓜、早山芋、早冬瓜、早西瓜、早佛手瓜)。資金有了,項目也有了,現在就是實施的問題,鎮黨委不僅把眼光盯在產量上,而且又注重了經紀人的培訓和地瓜的價格和銷售量,并協調鎮直有關部門為貧困母親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貧困母親生產經營效率。
三、以點帶面,擴大規模,三治并舉,效果明顯
救助貧困母親,首位的是治窮。為了使這10位貧困母親都能盡快脫貧致富,工作人員在征求貧困母親自己想法的基礎上,帶著她們實地考察研究,因人制宜幫助10位貧困母親找準了適合自己的脫貧項目。如:該村計生協會副會長張文彬聯系的下郢組貧困母親黃友燕,原先年人均收入還不到1000元,經濟基礎條件很差,生活很艱苦。鎮、村計生協及時了解到這種情況,把她列入救助對象,并親自上門把500元幫扶款送到她的手中,在種植技術上給予支持和指導。黃友燕發展資金短缺,張文彬主動拿出300元錢支持她,幫助她買回了200公斤的百合種,并請技術人員詳加指導,結果2003年即收獲了1100公斤的百合。就這樣滾動發展,到2008年,黃友燕通過種植百合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蘇郢組的貧困母親儲長榮被列為救助對象,2003年利用幫扶資金種植了山芋5畝、地瓜2畝,當年收益8000多元錢,除去開支,還清了5000元外債。2004年他們擴大經濟作物種植,種植了地瓜4畝、山芋4畝、冬瓜2畝,當年純收入1.45萬元,新建了兩間櫥房,打了井,安裝了自來水,購買了彩電、DVD播放器等家電。經過5年的滾動發展,儲長榮13畝承包地上全部種植了經濟作物,每年純收入達2萬多元。如今,儲長榮致富后又幫扶其他貧困母親發展生產。貧困母親蘇良娟沒有致富的好路子,也無資金。蘇良娟被確定為救助對象后,鎮黨委副書記宋瑞超幫助蘇良娟籌措發展資金10萬元,種植地瓜10畝,在道路邊種植楊樹一萬棵。該戶從2005年以來逐步發展,走上良性循環。蘇良娟利用自己的廚藝,自創了半塔鎮“全羊”的 特色菜,這道菜在2008年11月中國首屆農歌會上,作為與會人員的主打菜,贏得了大家的青睞。如今,蘇良娟也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并光榮當選為縣人大代表。經過滾動發展,幸福工程項目點所在的河壩村的十位貧困母親全部脫了貧,并帶動了全村群眾發展規模生產,走上了致富路。
半塔鎮計生協以實施“幸福工程”項目為契機,在村一級興辦了母親學校及各類培訓班,幫助貧困母親掃盲,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使其掌握一兩門致富實用技術,同時也獲得了生殖保健知識。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半塔鎮幸福工程辦公室將率先脫貧致富的貧困母親組織起來,每年在全鎮各村巡回演講,引導貧困母親發展生產,脫貧致富。如今,幸福工程已成為半塔鎮知名度較高的社會公益品牌,吸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影響和推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