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云南省建水縣普雄鄉上紙廠村的陳梅青是家里的獨生女,陳梅青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陳梅青跟隨父親生活,父親患有精神性疾病,精神時好時壞,干不了農業勞動,家里生活十分艱辛。成家后,育有兩個孩子,夫妻倆都是本本分分的農民,一家5口人的生活全靠夫婦倆種植辣椒、京豆,打零工的收入來維持,倆孩子上學、父親長期患病更是加重了家庭負擔。看著兩個漸漸長大的孩子,日漸衰老的父親,陳梅青愁眉不展。一遍遍在心里問自己:這樣承重的擔子該如何挑?生活到底要怎么維持?出路在哪里?
就在她一籌莫展之際,鄉計生協會到村里開展幸福工程救助母親活動,通過活動,陳梅青認識了幸福工程項目,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陳梅青在心里想:幸福工程項目有這么好的政策,我一定要積極爭取,借項目資金支持來拼一拼、搏一搏,改善家庭現狀,脫掉貧困帽子,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于是,她毫不猶豫地向鄉計生協會報了名。經過縣、鄉計生協會入戶考察,認真研究和篩選,2017年10月,陳梅青如愿以償領到了幸福工程項目資助的30000元救助金。
幸福工程項目的實施給陳梅青打開了一扇窗,讓她看到了希望,覺得日子有了奔頭。幸福工程提供了這么好的機會,陳梅青暗下決心: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干出個樣子來,努力摘掉貧困的帽子。夫妻倆商量后利用這筆錢,在自家之前空置的土地上,種上了政府引進的蘋果苗,但由于缺乏科學種植技術,一開始不會科學地進行梳果,修枝、拉條,導致果樹長勢不是很好。縣計生協會得知情況后,積極聯系縣農技中心的技術人員到現場進行指導,技術員詳細講解了蘋果肥水管理、樹勢管理、花果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種植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并現場示范了蘋果樹修枝、拉條、疏果技術。通過培訓,夫妻倆找到了蘋果種植中出現的問題,并采取了針對性的措施,及時改變了種植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總結,夫妻倆的種植技術有了很大的提升,蘋果產量逐年增加,錢袋子也一年比一年鼓了。以前,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收入只能維持基本生活,父親住院次數多時,還得四處借債,現在不僅生活水平提高了,銀行還有了存款,陳梅青的心里比吃了蜜還甜。
通過這件事,夫妻倆明白了一個道理:農民要想過上好日子,科學的種植技術不可少。從此以后,她們抓住各種機會學習蘋果種植技術。參加農業科技培訓時,仔細認真記錄;縣計生協會組織農技中心技術人員到大鄉里指導栽種培育的技術和方法時,更是抓住機會把自己種植蘋果時遇到的問題向專家請教。通過多種渠道的學習,他們掌握了科學的蘋果種植方法,自己種植的蘋果很少得病,還能根據蘋果的生長期,科學地進行嫁接。雖然每天都忙忙碌碌,但想到家里患病的父親和兩個上學的孩子,強烈的責任感迫使她告訴自己不僅要堅強地生活下去,還要努力改變貧困的面貌,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隨著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夫妻倆對農業種植更有信心了,在農技中心的指導下,憑著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種植經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陳梅青在蘋果地里套種了蔬菜,得到了很好的收益。這讓她對今后的生活更是充滿了希望。在享受自家幸福生活的同時,陳梅青沒有忘記生活還比較困難的鄰里,她把自己學到的種植知識、積累的種植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鄰里鄉親,幫助她們一起致富。
辛勤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三年下來,在幸福工程項目資金的支持下,在黨委政府和計生協會的關心幫助下,陳梅青夫婦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描繪了幸福的新生活。如今,她們家的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去年,陳梅青在鄉政府所在地購買了土地,建起了新房子,倆個孩子乖巧懂事,日子好過了,父親的精神狀態也好轉了很多,很少發病了,陳梅青心里甜滋滋的,也不再是原來那個愁眉不展的貧困母親了,現在的陳梅青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