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近日,寧德市計生協會投入50萬元幸福工程資金幫扶屏南縣代溪鎮北墘村10戶計生母親入股經營酒吧、餐館和食雜店。據了解,幸福工程在全國已實施二十五周年。寧德市從1998年開展試點以來,滾動投入幫扶資金1.88億元,幫助1.6萬計生貧困母親敲開“幸福門”。
作為第一批省級鄉村振興試點的北墘村有黃酒文化特色產業、文旅項目資源等優勢。年初以來,市計生協會對該村進行多次調研,了解計生母親的發展需求,因戶施策,將幸福工程幫扶工作融入鄉村振興戰略。50歲的章秀清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這次她和村里的韋玉珍、陳保皇等4位姐妹們將各自收到的為期2年5萬元的幸福工程幫扶款一起入股開餐館。“我相信通過我們努力,餐館會正如它的名字那樣‘酒碗紅’紅紅火火。”章秀清對未來充滿信心。
從2006年起,幸福工程從單一的“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救助模式,不斷創新為“合作社+計生貧困母親”、“能人+計生貧困母親”、“務工取酬+入股分紅”等,讓受助母親獲得最大的收益。在幸福工程的幫扶下,每年都有像章秀清一樣來自貧困計生家庭的母親,經過自身努力從幫扶名單中移除,然后被移入到幸福工程“致富帶頭人”的名單里。蕉城區洋中鎮阮美銀正是其中一位。“三個服裝廠七八十個女工都指著這份生計養家糊口呢,再辛苦也要撐下去”。作為唯一的管理者,有時候她覺得自己忙不過來,想關停一兩家廠子,但想到廠里的貧困姐妹們隨即就打消了念頭,她深知這一份家門口的工作對于有的姐妹來說有多重要,因為十五年前她也是其中一員。“除了忙經營,我還手把手地教她們怎么使用縫紉機,怎么區分布料等等。”阮美銀說,自己最希望這些計生母親在走出服裝廠時,能夠有一技之長。二十二年來,一位位華麗轉身的“幸福母親”們,正如阮美銀一樣主動給身邊人帶去就業機會、技術和經驗等,盡力幫助周邊的貧困母親脫貧致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激發貧困母親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寧德市各級計生協會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創業輔導、典型宣傳等進行“智志雙扶”。今年復產復工以來,蕉城區、福安市、福鼎市等計生協會根據計生家庭需求,舉辦互聯網營銷技能、美容、面點師、育嬰員等培訓,并組織有考證需求的學員參加統一職業技能考試鑒定等,增強受助母親“自我造血”能力。
文:鄭巧星 編輯:鄭巧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