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張海霞系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區石人鎮后堡子村村民,全家五口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顧孩子上學,又得照顧老人生活,只能在家種地、農閑時在附近干點活養家糊口,不能和其它人一樣外出打工掙錢,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很好。
眼看村里的同齡人用外出打工積累的資金回村發展,搞這樣或那樣的種養殖產業,日子一天天富裕起來。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入股,缺少入股的資本,想發展,卻又苦于沒門路,缺少資金和技術。好在黨和政府沒有忘記她,在鎮委鎮政府、村委會以及包保部門的幫助下,從2009年開始,她開始生豬養殖,經過幾年的努力,規模逐漸擴大,不僅還清了貸款,還有了節余,重新翻蓋了房屋,添置了家用電器。可天有不測風云,2012至2014年,生豬養殖市場價格波動,經營出現了困難,張海霞幾乎把老本兒都賠了進去,被迫放棄了生豬養殖。
“吃苦不怕,就怕要債的人天天到她家”,由于精神受到打擊,大病一場。她無奈之下拋家舍業外出打工,幾年下來,省吃簡用,卻沒有攢下多少錢。聽說親屬在長春某研究所從事動物血漿科研項目,這個項目主要是收集牛或狗等動物的血漿,利潤可觀。為了兒子的大學夢,為了年邁的老人,為了還清債務,她毅然決定回家二次創業。
2015年8月,在村委會、鎮計生協、畜牧站等部門的幫助下,貸款買了10頭牛,搞起了養牛業,由于不了解技術、防疫等相關知識,困難重重。但讓她感到最頭疼的還是缺少資金和人手。2016年初,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的幸福工程項目落到江源區石人鎮,張海霞遞交了申請,成為了江源區第一批受益者。考慮到養牛抽血、放養、鍘草等需要人手,于是她就把周圍有意從事牛養殖的貧困母親組織起來共同創業。3年來,成效喜人,牛群越來越大,債務也漸漸還清。
張海霞依托幸福工程項目款脫貧致富的經歷,為其它貧困母親樹立了榜樣,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激發了母親們戰勝貧困的信心和斗志。如今,在她的帶領下,成立了養牛合作社,貧困母親們看到了致富的曙光。


圖/文: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區計生協 編輯:吉林省計生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