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2月16日,天氣晴。立春過后,冷空氣漸漸退去,久違的暖陽穿透過軟綿綿的的云層隱射在大地上,驅散著冬日的寒意。沿著蜿蜒的通村公路一路前行,一棟棟改造后的土磚房點綴在山腰,家家戶戶院落干凈,高掛的大紅燈籠,吉祥如意的春聯……散發著濃濃的年味兒。
上午9點,元盛公司老總尤建國的大嗓門吆喝聲劃破了往日的寧靜,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均口鎮黃嶺村南下組這個偏僻的貧困村里,一處破舊小院的小木門緩緩打開后,露出的一張滿是喜氣的笑臉。
“尤經理來啦,快進屋喝口熱茶暖和暖和。”主人劉仕云(蘭秀華丈夫)熱情地迎上來。
外頭雖已是艷陽高照,屋內點著燈卻仍是一片昏暗,地面凹凸不平,家具陳舊簡陋,底部的墻皮更是脫落地不像樣。
“這基本的住房都無法保障,脫貧是怎么實現的啊......”我心里嘀咕著,這家怎么看也不像尤經理介紹的擺脫貧窮,過上富裕幸福生活的樣子。
尤經理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笑地說:“讓仕云好好給你說說他家的‘致富經’。”
“以前家里雖然有200棵果樹和5畝耕地,但由于缺乏技術又管理不善,年年虧本,一家老小的開支沒個著落,還欠了一屁股外債。這日子眼看就要過不下去了,那時候真想破罐子破摔得了。”回想起那段艱苦歲月,劉仕云眼里閃著淚光,而后腰桿一挺,堅毅地說,“如今我加入了黃嶺村元盛公司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利用國家幸福工程項目資金入股合作社,每年不僅有固定1800元的分紅款,鎮村干部還幫忙協調承包2個食用菌大柵,合作社跟我們簽訂了食用菌產品收購訂單,確保種植香菇有效益零風險,現在一年光香菇就有40000多塊的收入呢。”
面對這截然不同的反差,我一下便來了興趣,急忙追問這里面的道道。
“送幾只雞、幾頭鴨的‘輸血式’扶貧只有短期收益,貧困戶把雞鴨賣了換錢幾天就花完了,扶貧要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造血’活力,才能真正拔掉窮根子。”尤經理意味深長地說道。
“食用菌種植合作社籌建時,鎮計生協會和扶貧辦工作人員找了我好多次,跑上跑下地幫忙答疑解惑,他們說量化折股這扶貧模式經過科學考證,上級也認同了,說入股后每年都能領到固定分紅,在菌苗、菌棒、機械加工、烘干、存放保管等服務方面都能享受優惠并允許賒欠,一下子就解決了缺資金和缺技術的難題。”劉仕云樂呵呵地說道,后來村干部又介紹我去合作社打工,農忙時候一個月差不多能掙3000多塊錢呢,通過全家人的辛勤勞動,到2017年只用一年多時間就脫了貧。
2018年“村里還幫忙申請了易地搬遷政策,補助了8萬,做夢也想不到能在集鎮上買套大房子,過兩天就搬新家了,到時候可得來喝杯喜酒哩!”劉仕云的老父親一臉滿足地接過話茬,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扶貧不是養懶漢,國家政策這么好,咱自己也得加把勁。合作社是我的心血,也是全鎮的希望,村集體帶頭,村民積極響應,脫貧致富的路子才能細水長流。”隨行的村黨支部書記楊森武說道,“這不,今年舉辦的食用菌技術培訓吸引了許多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參加。”
如今,黃嶺村這個曾經有名的貧困村已經摘帽。村里幾年來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以前村里開個會人都喊不齊,布置點活兒更是沒人搭理,現在村里有點事一招呼就來一大片,村干部的威信漸漸樹立起來了,工作開展起來底氣十足,村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了!”楊森武自豪地說。
正午時分,陽光透過白色玻璃窗灑進房間,整間屋子變得亮堂起來,爐內跳動的火苗點燃了劉仕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