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順其自然地接受這個世界
我們走過了很多地方,也見到了很多的人。在這些小小的村落里,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幸。他們曾在漆黑的山溝摔倒過,曾為幾百塊的學費到處求人,也曾在屋子坍塌時,自己背沙石蓋起過房子。但如今,他們熬過來了,靠著一股韌勁和堅持,一家人和和睦睦,都在努力往前奔。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蒼生。
我們拼命努力,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生在別人孩子的終點線上;我們鏡頭下孩子一生奮斗的終點,可能還不及很多城市孩子起點的一半。但他們,有可能成為你孩子將來的大學同學,也有可能成為你孩子未來公司的同事甚至上司。他們,真實地生活在大多數城市家庭并不熟悉的地方,有朝一日,當這些孩子用“努力+運氣”和我們的孩子有所交集的時候,他們就是我們孩子真實的同齡人環境。
所以,我們關注貧困母親、貧困孩子,是在關注后代未來要面對的真實圖景。童年,不是只有早教班、補習班;教育,不是只有成績和說教;親子關系,不是只有無條件滿足和安全依賴······這些我們城市家長耳熟能詳的理念,在某些母親、某些孩子的世界里壓根不存在。而他們,與我們一樣真實地并存在這個世界上。
盧梭曾經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也理應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最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為孩子從小營造一個美好且不真實的世界,而是讓他跟隨著大人的腳步去觸摸真實的生活,感受大人對生活的態度,慢慢了解和發現,看到真實的世界,然后愛上這個世界。
媽媽的背上,有我的童年
這一期故事的主人公既不是艱苦奮斗的大人,也不是埋頭苦學的學生,而是云南彝良一個剛滿10個月的孩子。
正值蹣跚學步的年紀,他總是被媽媽背在背上。他也想走路,但媽媽一天要做的活太多了,沒時間帶著他一步一步地走。有些人說這樣對孩子的發育不好,但是在這里,孩子們都是這樣長起來的,我們暫且把他們叫做“媽媽背上的孩子”吧。
雖然生活質量上有缺失,但對于孩子來說,和母親待在一起,那份溫暖是無可替代的安全感。
透過這個孩子的眼睛,我們努力還原了他和媽媽艱苦卻溫馨的日常生活。

我是長在大山里的孩子,這是我們家的房子,小小的一間,為我遮風擋雨。

我媽媽總是很忙,無論她去做什么,都用一根繩子將我背在她背上,所以我是在媽媽背上長大的孩子。

早上媽媽都會帶著我去河邊,挑家里一天用的水。我透過她的肩膀,總想看看前方的路。

我看著媽媽做飯,覺得她吹火吹的很累,但我就只能靜靜地看著。

我要是餓了,她就給我捏土豆吃。

媽媽還會帶我下地掰玉米,我只能在背后這么靜靜地看著媽媽,希望長長的葉子不要劃到她,周圍的蟲子不要咬她。

我和媽媽來到土豆地里,媽媽不放心我,仍然背著我鋤地。她佝僂著腰,把鋤頭甩出,再使勁把泥土翻起。但媽媽不敢太使勁,因為她怕讓我難受。
我就這樣趴在媽媽背上,我很高,她很矮。

他們說我是一個聽話的孩子,我比其他的小孩兒都懂事,可以靜靜地坐在旁邊,看著媽媽干活。

有時候,媽媽會將我抱在懷里,因為她要背著背簍。于是,我就成了她懷里的孩子。

媽媽走路非常穩,但是山間的路不是那么容易走的,她還是常常滑倒。每次她都趕緊扭過頭來看看背上的我還好不好。

有人說,我像個木偶一樣被媽媽背在身后,只有頭和腳。但是媽媽的背很溫暖,我很安心。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有時候我會從后面抱抱她,這樣,我倆就可以互相取暖了。
媽媽很瘦,很忙,雖然我每天都呆在她的背上,很少能看到她的臉和眼睛,但我知道她很愛我,我也很愛我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