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丈夫比我命苦,沒享過一天福
最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覃純菊從未埋怨過自己的丈夫。丈夫消失九年,她自己一個人拉扯著兩個孩子長大;丈夫走后,她也從未想過要改嫁。生活不易,通過改嫁尋求共同支撐家庭的靠山是很多貧困母親的選擇。

說起丈夫查出癌癥那天,幾點起床、幾點下地、早飯吃了什么、怎么說自己不舒服、怎么去的醫院、醫生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所有細節她都還記得清清楚楚。她說:“二十年前,丈夫遲遲不愿回家的原因是在外沒有掙到錢,而丈夫為數不多陪伴在一家人身邊的日子,我都刻在了自己的腦中……”

我們采訪時問過覃純菊看上丈夫什么,她說丈夫是個和女婿一樣勤快的人,就是運氣不好沒掙著錢,想不開把自己弄病了。臨終時丈夫說這輩子最對不起的人就是她……每次提起丈夫,她都在念叨命不好,沒讓丈夫過上好日子,神色非常黯然。采訪結束時,我們告訴她,要好好生活,替丈夫把沒享過的福都享了。她眼睛突然一亮,笑著說:“還是你們讀書人會安慰人!”
母親對苦難的態度,是家庭命運的基石
一個內心沒有幸福感的母親,會將自己的焦慮和恐慌逐漸內化為孩子的認知,母親對生活的抱怨和詛咒都會成為孩子逃脫不掉的宿命。我們從覃純菊身上卻看到了另外一種閃光——不怨恨、堅毅、心存感恩。
房子塌了,自己一沙一石蓋起,女兒年幼,依然堅持供著讀書,丈夫歸來,她選擇最大程度的包容。即便生活再多苦楚,她也保持著內心的豐盈。這種豐盈,容納苦難,但卻只留給幸福。在她的教育下,兩個女兒收獲的不僅僅是堅韌,還有感恩和愛的能力。

就是這樣一位內心極富幸福感的母親,她把可能存在的抱怨轉化為了樂觀和溫暖。看過世間艱苦,卻依然愛這個世界,大概這就是“生活吻我以痛,我卻報之以歌”吧!
覃純菊的故事在這里告一段落,下一期我們將走進她的女兒們,那兩個于老師鏡頭下的小姑娘如今已為人母,從她們身上,我們重新認識了“家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