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厄運不斷,親人的不離不棄成為追求幸福的底色
覃純菊沒讀過什么書,但她深知讀書的重要性,不管旁人怎么說,她都執(zhí)意要供兩個女兒讀書。但是,學費怎么辦?能供一個孩子讀書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更何況是兩個?對于這個缺少父親的家庭來說,上學所要帶來的經(jīng)濟負擔還是太重了。

2005年,懂事的大女兒常青讀完初中便主動放棄了繼續(xù)讀書,獨自到天津打工。年幼的她初來乍到這座北方的城市,一個月只有500元的工資,再加上母親每天打小工賺的20元錢,勉強供得起小女兒讀高中。
就在所有人認為她們的苦日子終于要熬完了的時候,老天又跟覃純菊一家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二女兒被查出了腎病。正在上高中的她只能輟學回家養(yǎng)病。
病魔像是纏上了覃純菊一家。2013年,家里的新房子總算蓋好了。丈夫此時查出患了癌癥,這讓剛剛有所好轉的家庭再次陷入了僵局。
像電視里演的一樣,一家人長期輾轉于醫(yī)院和家之間,雖然這個男人在過去九年都杳無音訊,但她們依然原諒了他,試圖用不多的積蓄挽留住他的生命。在與病魔抗爭了兩年之后,父親永遠地離開了。
面對親人的離世,這個家,似乎從未如此脆弱,但也從未如此堅強。因為,所有的苦都受過了,再多一點也無妨。
覃純菊告訴我們,那段日子仿佛浸透了苦水,每當想落淚的時候,她總愛回憶和女兒們的點點滴滴。因為那些記憶,是甜的。

這是2001年于全興老師為她們母女拍下的一個瞬間。那是六一兒童節(jié),傍晚的時候,兩個女兒放學后來找她。她當時正在地里干活,又累又餓,倆女兒喚著媽媽,一路蹦蹦跳跳地跑到她跟前。孩子小心翼翼的從口袋里掏出了學校發(fā)的餅干,她們沒舍得吃,一直留到放學,先給在田里的母親嘗一嘗。
于老師說,作為幸福工程的攝影師,他拍了很多的家庭和很多的貧困母親,但唯有這一家,他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轉眼間,十七年過去了。覃純菊帶著我們又來到了當年的那塊田地里,跟我們講了這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女兒們的這份孝心,讓母親覃純菊感動了許久,也成為了她記憶最深刻的一件事。

在這十七年里,一切都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日子好起來了,兩個女兒已經(jīng)長大成人,覃純菊也不再是當年那個清瘦的年輕母親。從她們的笑臉里,我們看到了幸福。
當你顧不上抱怨的時候,生活的苦已悄然褪去

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覃純菊一家人的生活漸漸有了起色。原本的小屋已經(jīng)轉賣給其他人,母女再也不用蝸居在一張床上。當我們看到覃純菊的新家時,都忍不住發(fā)出了一聲驚嘆:
原來的一盞小燈變成了吊掛在客廳的明亮水晶燈;
原來簡陋的家具變成了現(xiàn)代化的冰箱、彩電;
原來只能依靠母親做小工的微薄收入變成了開小賣鋪、養(yǎng)牲畜等多種收入方式;
原來的一家三口變成了兒孫滿堂……

富有的人總是勤勞的,現(xiàn)在的覃純菊家的日常是一副“向往的生活”的模樣:幾畝菜田,后院供自家食用的豬和雞,迎著清晨的陽光,母女結伴下地照料牲畜。
養(yǎng)豬是個技術活,不僅豬圈需要勤打掃,豬食也要“精心烹制”。城里的豬吃標準化飼料,他們家的豬吃自家種的豬草。將豬草割回后,打碎、煮熟、水勾兌成粥狀,一頓“豬餐”才算完成。

一家人其樂融融喂完牲畜,回家路上順手摘一些新鮮的瓜果蔬菜,經(jīng)過母親的烹制后,這些都能變成他們中午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