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作為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幸福工程組委會慰問組的成員,于6月初來到四川地震災區,先后在安縣、北川和都江堰的安置點走訪慰問受災群眾。同時,我們深入調查了解了十幾個受災家庭的狀況。調查是隨機的,這更讓我們痛苦地感受到,在四川地震災區特別是北川的安置點,只要俯身詢問,幾乎每家都有家人遭受地震傷害或遇難失蹤的悲痛故事。
北川羌族自治縣是“幸福工程”的一個項目點。“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自1997年在該縣啟動以來,已有數千名貧困母親受到救助。2000年,北川被評為“幸福工程”先進縣。當我們在綿陽問到北川的“幸福工程”時,綿陽市計生協一位負責同志說,北川的“幸福工程”項目主要是搞養殖,這次地震該縣牲畜死亡465萬頭,被救助的母親都失去聯系,目前只得知該縣幸福工程的兩位負責人遇難。這位負責同志痛心地說,看來北川的幸福工程隨地震而毀于一旦。出于對我會項目的救助對象考慮,我們的調查是從受災母親開始的。而在我們調查的十幾位母親及家庭中,多數成為殘缺家庭,這里舉出幾例:
失去兒子的母親母翠平一家 母翠平,41歲,北川羌族人。丈夫甘春貴,漢族人,在甘孜州打工。這個羌漢結合之家,有一女一兒。女兒叫甘文雯,19歲,去年考入武漢中南民族大學。兒子叫甘桃,17歲,在北川中學上學,地震中不幸遇難。地震發生后,母翠平在兒子所在學校里等候了一個多星期,是丈夫硬把她拉到了安置點。在安置點待了十幾天后,丈夫又回甘孜打工,他是這個家的“經濟支柱”,生活不能不繼續。生活在帳篷里的母翠平,每天都要哭幾次。在這種情況下,她仍替在外讀書的女兒著想,說什么也不讓女兒回來看望,“太慘了,她受不了呀!”母翠平哭著說。
到達曾經容納了10萬災區群眾的九洲體育館時,我們的心情無比沉重,這時,一個高中生模樣的清秀小姑娘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個時間她應該在上學才對!要知道在這樣的時刻見到學生是會讓人眼前一亮的,通過了解得知小姑娘名叫甘欣,在江油中學讀高中,現在來九洲體育館是為了照顧41歲的二嬸,因為二嬸家遭遇了不幸。這時我才注意到甘欣手里拿著一個小的宣傳冊,上面是地震后的“溫馨提示”,聊到家庭情況時只見帳篷內的二嬸本來是在躲著的,聽到我們的詢問后坐了起來,于是讓我們進帳篷坐向我們講述了她的遭遇。
甘欣告訴我們地震后失去兒子的二嬸每天無數次的哭泣讓人難過。幾天后,我們來到武漢,見到了中南民族大學的甘文文,她跟我們說:《武漢晚報》也多次采訪她,報道其家庭故事,然后她會把自己的情況每天向母親匯報,請媽媽放心。現在回到北京,令我們安慰的是,甘欣給我們發了幾次短信:說二嬸情況有好轉,哭的次數少了,不再總是躲在床上了,通過大家的關懷與幫助,女兒的親情溝通,二嬸現在好多了。看到這樣的短信我們心情也好起來,愿災區人民早日重建家園,臉上早日綻 放笑容。
圖1 帳篷內采訪甘欣
圖2 母翠平哭訴家中情況
圖3 母翠平女兒—甘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