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我叫林翠瓊,今年60歲,高中文化程度。四歲時因得了小兒麻痹癥,左腳殘疾,行動不便。盡管我比別人還認真,比別人還拼命,就是賺不到錢。曾經為自己的艱難困苦而流過很多的淚水。是黨的政策,是鷺江街道,是禾祥西社區居委會給我指明一條奔向幸福的道路。“幸福工程”把黨的溫暖送進了我這個貧困母親的心坎里,實地解決了想發展而資金不足的實際問題。
我是廈門市紙箔廠退休的,工廠在2001年倒閉了,我們夫妻雙雙下崗,下崗初期我一個人只有40元的生活費,生活沒有其它來源,一家三口生活非常艱難,因為我會一點點的縫紉技術,就向工廠申請免費使用宿舍傳達室當裁縫鋪,同時也無償肩負小區安保。我就購買一臺縫紉機,做一些縫縫補補、修褲腳、修改衣服的活計每月600多元補貼家用。社區在2008年了解到我的情況,當年幫我申請幸福工程小額免息款1萬元,對我幫助很大,我利用資金購買了一臺碼邊機,同時添置新款布料,開始承接裁剪新的衣服,吸引一批新顧客光臨,收入提高,每月收入1200元,家庭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并于2009年11月歸還了幸福工程資金;2017年5月社區第二次幫我申請思明區鷺江街道的幸福工程款2萬元。我把此款用在購買更多種類的布料,多增加一臺縫紉機,及各種輔助材料。還粉刷了店面,讓店面煥然一新。也有更多的人來找我做衣服,改衣服。生意也比以前好很多,現在每月有近2000元收入。有空時我會找些邊角料,做些衣服免費送給街坊鄰居的小孩,對生活困難的老人免費修改衣服。
同時,我還是計生協會小組長,參加計生工作有18個年頭了,在小區里我能為協會工作,認真而負責任,我準備一個日記本,把大家七談八扯中的信息記錄下,如哪家缺個小保姆,哪戶閨女正待嫁,哪個生活暫時困難等情況。再第一時間將情況反饋給居委會,促進事情的解決。我還做媒,促成了幾段美好姻緣。在我的裁縫鋪,小區居民,周邊的群眾經常坐在一起,大家就聊聊計生的政策法規,我向大家深入講解,使黨的政策深入人心。居民自覺遵守計生條例,服務黨的號召,響應計生國策。2010年我了解到湖濱南路18號之四的莊超英的餐飲店因資金周轉不靈,面臨關門,我及時來社區反饋,社區幫助她申請幸福工程款1萬元,助她渡過難關。18年來,我們小區沒有違反計劃生育,形成一片良好遵紀守法的好風氣。大家都把我的縫紉鋪親切稱為“話仙吧”。
幸福工程喚醒沉睡的貧困母親,它激勵著貧困母親,自強不息,戰勝困難,共創美好的生活。用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態播灑堅強,收獲陽光讓我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