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全省38個山區縣市之一。全市版圖面積1357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和2個管委會,155個村(社區)、858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3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7.8萬人。宜都市《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項目于1997年啟動,目前已實施至第五期。2014年6月,國家幸福工程組委會追加宜都10萬元用于第五期項目運作,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資金使用年限為三年,分別在宜都潘家灣鄉呂家坳村和姚家店鎮油榨坪村等兩個項目基地上運作,每個項目基地各承擔救助50位貧困母親(實際救助120位),主要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茶葉、綠殼蛋雞)生產加工項目。2017年11月16日至17日,根據省、市部署,宜都市計生協成立了由秘書長伍法瓊為組長,副秘書長葉紹云、潘家灣鄉、姚家店鎮秘書長為組員的幸福工程項目評估工作小組,對第五期項目運轉情況進行現場評估。據調查該項目實際運作三年,項目運作基本良好,但調查中也反映了在管理上存在著亟待提高和完善的方面。
一、基本經驗和工作效果
(一)加強項目組織領導。宜都市在項目實施初始階段,按規定成立了市幸福工程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市長任副組長,市委辦、市政府辦及市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幸福工程”項目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幸福工程項目辦公室,配備了2名專職人員,市計生協會副秘書長葉紹云負責日常工作的處理。近三年來,領導小組多次組織相關部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幸福工程項目管理工作,解決存在困難、協調各部門資源、配套優惠政策、投入相應的配套資金、指導群眾提高生產技術等,保證了幸福工程項目的順利運作。同時,各項目鎮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完善相關工作責任制,確保了“幸福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
(二)創新項目運作模式。2014年11月幸福工程項目資金到位后,項目辦迅速于12月30日完成救助協議簽定工作。為使“幸福工程”項目達到預期效果,真正使項目工作由“輸血”式扶貧成為“造血”式幫扶,宜都“幸福工程”項目辦確定了“因地制宜定項目,求實創新謀發展”的項目發展總體思路,在總結以往的救助方式的基礎上,集中有限資金,加大對農鎮村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帶動貧困母親致富。2015年5月20日,全市第五期“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項目在潘家灣土家族鄉呂家坳村啟動,并為兩個企業授牌“宜都市幸福工程項目基地”。三年來,通過分別滾動向龍頭企業宜都市永強茶葉有限公司和宜都市清一色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發放“幸福工程”資金5萬元,通聯系幫帶鄉、村審批過的100個貧困母親。通過三年實施“農企”帶動,克服了過去點多、面大、效益低的弊端,降低了項目管理成本,把項目資金的風險降到了最低程度,促進宜都項目工作的良性循環。
(三)實現項目效益良好。堅持從生產、生活、生育上關愛貧困計生家庭,在生活上扶“貧“、在思想上扶“志”、在技術上扶“智”,使有限的項目資金發揮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是堅持經濟幫扶與 “扶志工程”相結合,增強貧困母親致富信心。經過在兩個項目的實地調查,每個項目點經常組織開展計生協會和幸福工程特色活動,為貧困母親當參謀出點子,幫助提供信息、分析行情、反復論證、認真篩選,逐人逐戶理順發展思路,特別選擇當年投入、當年能見效的項目,幫助樹立致富信心。如,三年來利用 “5.29”、“7.11”等活動日為契機,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10場次,參與群眾500多人次。
二是堅持技能培訓與“素質工程”相結合,傳遞致富技術和信息。針對貧困母親文化素質低的實際,組織協調科技志愿者,為貧困母親舉辦科技知識、文化知識、勞動技能等培訓,使受助對象具備主動實施項目的自立能力。充分利用、協會會員之家、人口學校向她們傳授文化科學知識,定期組織文化、農業、畜牧、林業、水產、民政、司法、衛計等部門的人員到項目點授課,有效地提高了貧困母親的文化素質和科學致富能力。先后在項目村進行了袋料香菌種植、大棚蔬菜種植、無性系茶葉栽培、特色養雞、生豬育肥以及水產養殖、電子商務等各種講座15場次,放映科普錄像20場,為貧困母親無償提供書籍450冊,免費發放各類資料1200余份,參與群眾達600多人次。
三是堅持健康扶助與“健康工程”相結合,促進貧困母親身體健康。市項目辦定期組織市鄉兩級衛生計生技術服務人員對貧困母親進行身體健康檢查、治療,免費普查率達 98% 以上,有效地提高了貧困母親的健康水平。三來,全市每年定期組織2次進村入戶普查義診、治病等活動,為貧困母親開展查病、治病活動,累計義診750多人次,其中被救助貧困母親義診500多人次。
四是堅持龍頭帶動與“富民工程”相結合,提高貧困母親家庭收入。市項目辦深入到兩家龍頭企業進行項目效果調研,實踐體驗到“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的可喜成效。宜都市永強茶葉有限公司由呂家坳村“全國幸福母親”鄧德會組建,她網羅周邊50名貧困母親,鼓勵她們通過改良發展綠色無公害茶園,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農副產業,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格局,通過原料基地把一家家農戶緊密聯系起來,使農產品迅速打開銷路。該公司成立家庭農場,現網羅茶農茶葉面積500余畝,年均加工鮮茶200萬斤,并向周邊50個貧困母親提供有機肥料、技術指導、跟蹤管理服務,使貧困母親茶葉提前上市,價格按協議高出市場價格20%,進行收購。如該公司救助貧困母親劉學菊,她家中有6畝茶葉,年均畝產鮮葉3000斤以上,畝產值4000元以上,僅此一項按市場價格高出20%計算,她家中6畝茶園就可實現年多增收4800余元。
宜都市清一色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為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將5萬元救助資金主要用于購買雞苗、飼料、藥品和專業培訓,建立綠色生態養殖基地80余畝。2015年1月份,該社購買了20000羽雞苗,分發到70位貧困母親家中,每戶少則100羽,多則500羽。2015年3月,合作社又陸續購買了飼料和藥品分發,并前往養殖農戶家中,給她們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5月份組織開展了生態養殖技術知識培訓,對于雞病防治和養殖規范等專業技術進行指導和建議。如:油榨坪村52歲婦女張長吉于 2015年在合作社購買雞苗1000羽,享受了2000元優惠。不僅如此,本著帶頭示范,實現共富的原則,合作社還定期為她提供免費防疫服務,毫無保留地給予她技術支持,充分利用合作社優勢,為其后期銷售提供幫扶,讓其從一個養殖新手,成長為年銷售4萬元的示范養殖戶,年增收1萬余元。借助“幸福工程”項目資助,合作社以品牌占領市場,用信息搶奪商機,通過直銷、網絡營銷等方式,2015年年產生態土雞20萬羽,生態雞蛋400萬枚 ,雞苗40萬羽,提供商品豬肉1000頭,實現年產值1500萬元。2015年被評為宜都市示范家庭農場,2016年度榮獲宜昌市知名商標稱號。
第五期項目款資助的120名貧困母親,通過三年的滾動幫扶,目前100 %的家庭發展有項目,其中有95 %的貧困母親脫離了貧困。
二、存在的不足
本次項目救助的實施,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但也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如救助面還不夠廣,項目的選擇比較單一,效益發揮還不夠充分,項目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等,離上級的要求和廣大貧困母親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和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項目資金總額度有限,個人小額貸款額度太小,不能滿足項目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2、資金運轉周期太短,不利于家庭發展項目的穩定。
3、部分被救助戶的基礎薄弱,加之個體經營,所以項目的產出效益不高,抗風險能力比較差。
三、今后工作建議
1、增加項目額度,滿足家庭項目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需要。
2、強化項目管理。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和共同參與,對家庭發展項目抗風險能力提供新技術、新措施,提升項目管理能力,提高項目致富效應。
3、總結經驗,推廣典型。要因地制宜,重點救助,以點帶面,認真總結并推廣典型,利用大型活動進行經驗交流,以表彰先進典型,促進幸福工程項目工作全面順利發展。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