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病社會救助平臺
點亮大病貧困患者的希望中國大病社會救助平臺
點亮大病貧困患者的希望2017年7月20日,民政部發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以下簡稱《管理規范》)和《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技術規范》)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的正式稿(第406號公告),自2017年8月1日正式實施。與民政部于2017年6月2日公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正式實施的文本強化了平臺信用要求和事中事后監管,增加了與《網絡安全法》相關的個人信息保護及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要求,并簡化了一些平臺內部管理和功能要求。
兩項標準的正式出臺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了對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的監管要求,并對平臺公開捐助信息發布活動設立了普遍的可操作的行業標準?!洞壬品ā返膶嵤┪礉M一年,公開募捐的實踐經驗尚未成熟,網絡作為當下公開募捐最主要的媒介之一,極易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兩項標準的相關規定,例如明確個人求助、網絡互助信息屬性、禁止競價排名、禁止插入商業廣告等等要求,將促使已設立或擬設立的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嚴格按照行業標準規范自身行為,有利于網民區分合法合規的公開募捐信息和其他未經證實的求助信息或非法的募捐行為甚至欺詐活動,促進了互聯網公開募捐活動的進一步有序發展。

2016年“羅一笑事件”的發酵,曾一度將互聯網公益推上了風口浪尖。而類似的案例,還有4歲南京重病女孩柯蕾獲得了648萬余元捐款,但父母卻被質疑濫用捐款,甚至有數十名網友以涉嫌“詐捐”的名義報案,要求柯蕾父母返還善款。8月,廣西防城港市一女子利用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謊稱家人遇難,不僅騙取了數千網民同情,還詐騙近10萬元捐款。10月,安徽利辛女子李娟自稱為救女童而被惡犬咬成重傷,社會愛心人士捐款超過80萬元,但隨后有媒體調查發現,李娟并非在幫助別人時被咬,而是在自己男友家的養狗場內被狗咬傷的。
類似的捐款爭議事件頻發,讓公眾對互聯網公益的信任層層剝離,很多人再也不敢相信網絡求助信息,甚至有人表示自己再也不會參與網絡捐款。中國公益事業發展正處在初級階段,互聯網公益難免魚龍混雜,而出現這樣極端的局面也并不代表公眾的愛心被稀釋,我們應當從中得到啟示,而不是因噎廢食。這些失實失真案例,真正妥善和專業的做法應該是在募款之前和募款過程中,由相關平臺和社會組織全程介入和引導,從源頭抓起,對受助對象進行真實的信息驗證,并跟蹤善款流向,及時對公眾進行反饋,避免善款流向不明。
中國大病社會救助平臺(www.zgdbjz.org.cn)由國家衛生計生委指導,于2016年10月正式啟動,將從三個方面助力信息核實驗證:

一是對接國家衛計委全國建檔立卡因病致貧農村貧困人口數據庫,通過775萬戶貧困大病患者數據和精確的1996萬人的患病情況統計,對每一個患者基礎信息(患者基本信息、患病情況說明、家庭情況介紹)進行核實,確認其真實性。數據庫按照病種、區域、年齡、性別等類別,為慈善機構、募捐平臺提供符合要求的精準救助對象,擴大救助區域和增加救助人次。
二是對接鄉村醫生志愿者和衛生計生系統資源,作為數據庫信息驗證途徑的補充。若在平臺查詢患者信息無結果,僅需提供患者姓名、聯系方式以及現住址,平臺可通過同區域負責的志愿者上門采集患者一手信息,票據信息,利用合療辦、醫院等機構核實患者基本情況。

三是對接高校大學生志愿者資源。充分發揮高校志愿者機動性,利用學校地理優勢,奔赴湖南、河北、云南、黑龍江、四川等全國各省份的周邊貧困縣,對貧困大病患者信息進行驗證核實和信息反饋工作,作為完善精準大病救助信息驗證網絡的補充途徑。
三條途徑,三管齊下,通過精準定位、真實驗證、及時反饋,透明捐助過程,讓捐助者放心,讓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受益,善心有歸處。

這些備受公眾關注的騙捐事件,對公益行業來說也是一種鞭策,構建一個良性運行的公益生態勢在必行,中國大病社會救助平臺堅持做最真實透明的公益大病救助網絡,讓善心不再疑慮,讓愛有跡可循。
圖/文 社聯部| 編輯/邵潔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