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幸福工程 造福團場貧困母親 ——六十六團(中心團場)實施“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經驗介紹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六十六團,位于伊寧市以西20公里霍城縣境內, 東與伊寧市英也爾鄉接壤,西與霍城縣毗鄰,北依天山支脈,南傍伊犁河與六十八團相望, 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便利。團場總面積35、7292萬畝,耕地面積7、9967萬畝,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全團總人口25958人,職工數為4069人,育齡婦女數5339人。
團場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常勝團,曾被朱德總司令嘉獎為“模范青年團”,是熱播電視連續劇“亮劍”的創造原型。解放戰爭時期威震西北,是保衛延安的英雄團,新疆和平解放后是人民軍隊進駐伊犁第一團。
自1953年成立以來,已有50年的光榮歷史。軍墾戰士發揚南泥灣精神,屯墾戍邊,艱苦創業,把昔日的葦湖荒灘變成今日的現代化農場。年生產總值從1995年起連續10年超億元,2006年達到 20763萬元,職均收入10539元,人均收入6001元。雖然團場各項事業發展迅速,職工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還有一定數量的貧困計生戶沒有擺脫貧困,成為團黨委十分關注的對象,近年來,團黨委結合團場實際,把計生工作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實施幸福工程救助項目。在師計生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對53戶貧困母進行救助,惠及人口達159人,貧困母親脫貧率達98%。計生辦參與扶貧開發是新形勢下計生工作思路的有益嘗試,兩者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團場貧困母親近年減少,計劃生育工作連續多年被評為一等獎。
實施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是新形勢下拓寬計劃生育工作服務領域的有效途徑,搞好組織和引導,使貧困母親脫貧有門,致富有路,對計生工作服從服務于團場“三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幾年來,66團在全師人口與計生工作達標中,榮獲一等獎。2004年獲兵團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團場。我們開展這項工程的具體做法是:
一、黨委重視,探索思路,引領貧困人口走勤勞致富之路 幸福工程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得到了團黨委的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團司法、計生等7個部門組成的幸福工程項目領導小組。在認真研究團情、團況后,決定走自我扶持、自我發展的道路,1998年我團自籌資金3萬元,作為幸福工程項目實施啟動資金,并制定了管理制度和措施。緊緊圍繞“幸福工程、惠及母親、造福社會”的宗旨,嚴格遵循“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的原則,在全團范圍內確定了10戶貧困計生戶為救助對象,兩年一輪,以無息貸款的方式,發放給每個貧困家庭3000元現金,幫助貧困家庭發展庭院養殖及種植業。兩年后由計生辦統一收回啟動資金,進行下一輪的運作,現已進行了5輪。2005年、2006年得到師下撥配套資金2.6萬元,進行實施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工程項目實施進展順利,累計投入達17.6萬元項目資金,先后對53戶貧困母親進行了救助,惠及人口達159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嚴格把關,搞好服務,積極推進幸福工程項目。 幸福工程是計劃生育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是扶貧開發與計劃生育相結合的有效載體,我們從團場計劃生育和扶貧工作的實際出發,工作中堅持走群眾路線。把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母親作為救助對象。計生辦根據幸福工程項目領導小組制定的標準和要求,嚴格把關,搞好摸底調查,工作人員堅持與連隊推薦上來的貧困母親逐個見面,進家入戶實地考察,走訪周圍群眾,確定救助對象。對那些有爭議的救助貧困家庭,計生辦工作人員常常騎自行車下連隊,不辭辛苦,反復核實,向項目領導小組反饋群眾意見,做出決定。并及時向救助對象所在單位的領導和群眾通報情況,在救助活動中,計生辦隨時與團、連領導及時溝通,為救助對象提供產、供、銷服務,定期將運作情況向各級領導和職工群眾通報,接受群眾的監督。
抓好幸福工程管理工作,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是幸福工程最為關鍵的環節。在項目管理中,我團按照幸福工程項目的模式、標準和運作要求,選準救助對象和適合本地區特點的扶助貧困母親項目,通過加強培訓和服務,切實提高受助母親的勞動技能和抵御風險的能力,讓受助母親真正得到實惠。為了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團計生辦與連隊領導一起,幫助救助對象制定發展項目,并從技術上、人力上給予支持。工作人員堅持每年兩次到貧困母親家中,調查了解項目的運行情況,建立項目運行檔案,落實管理措施。協調各部門、連隊領導,解決項目戶在生產、銷售和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做好項目的監督管理和跟蹤服務,確保專款專用,產生效益。
三、積極探索,完善措施,保證幸福工程項目出成效。 幸福工程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我們有效的服務,達到為貧困母親治窮、治愚、治病的目的。我團自實施“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項目啟動金以來,已進行了五輪,在每一輪結束時,我們都要召開項目戶座談會,對項目進行評估,驗收,及時總結經驗,加強宣傳,為下一輪幸福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靠幸福工程項目資助走上脫貧致富道路的貧困母親,講誠信,重信譽,按時歸還貸款,為團場實施新一輪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 ,創造了條件。
通過引導和跟蹤服務,貧困母親以幸福工程為載體,以科技知識為指導,以生殖保健服務為動力,積極投入到自己的發展項目中,用勤勞的雙手和團場給予的優惠措施,實現了脫貧致富的愿望。有不少貧困母親幸福工程啟動金的救助,自己不但富了起來,還帶動了周圍一批貧困母親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農九連貧困母親傅青蓮,在救助前,家庭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2000年用幸福工程無息貸款3000元,買回了3只母豬和飼料,夫婦倆努力學習科學養豬技術,加上吃苦耐勞的精神,當年獲純收入6000余元,2001年她開始滾動發展,擴大養殖規模,連里把建在伊犁河邊的養豬場無償給她使用,2002年傅青蓮還清了全部貸款,年人均收入達3萬元以上。通過幾年運作,如今她已成為年出欄生豬300頭,存欄100頭,年收入十余萬元的養豬大戶。傅青蓮致富不忘窮鄉親,在發展擴大規模的同時,還帶動其她貧困戶一起發展養殖業,傅青蓮常說“是幸福工程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我全家要感謝黨、感謝幸福工程,感謝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其她貧困母親早日脫貧致富,用最好的成績來回報幸福工程。”
團中學哈薩克族貧困母親海妮,因雙腿殘疾不能參加體力勞動,僅靠當教師的丈夫一人的工資來維持全家四口人的生活。救助前家庭年均收入不到3000元, 2006年團場把海妮列為貧困母親救助對象。為她貸款6000元,購置了一臺多功能絲綢機和相關書籍資料。兵團殘聯和民政部門送她到烏市參加為期3個月的刺繡技術學習班,學成回來后海妮就利用自家房屋辦起了刺繡工藝作品小作坊,起先她把自己制作的作品作為禮物贈送給結婚的年輕人,由于她的刺繡精美價廉,深受民族職工的喜愛,購買的人絡繹不絕,現海妮一年有八九千元的收入,不但改變了家庭收入,還有能力支付在伊寧市上高中孩子的費用。身患殘疾的海妮在幸福工程的幫助下,用勤勞的雙手改變了家庭生活。兩年來,她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刺繡傳授給10名哈薩克族女青年,有5人與獨立開辦了民族刺繡工藝品店。
六連是團場的一個偏遠連隊,由于人多地少,職工收入與全團相比排中低位置。團幸福工程項目辦把改良作為救助貧困母親重點連隊,先后投入項目資金2.7萬元,幫助7個貧困母親戶發展養雞業。到2006年,最先受益的侯峰云養雞2萬多只,年純收入達10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雞連隊,為團場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起到了示范作用。
我團幸福工程實施七年來,救助了53個貧困母親家庭,這項幫助貧困母親脫貧致富的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得到了職工群眾的稱贊。同時,也使我們深深感受到這項民心工程,是對計劃生育工作的有益探索和提升,在不斷完善扶貧助困機制的同時,也鍛練了我們的干部,使我們的各項工作更加貼近民情、貼近民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通過開展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的實施,我們的工作好做了,干群關系更融洽了,帶領職工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基層領導干部對這項工作給予了較高地評價。
我們將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大宣傳力度,拓展籌資渠道,加大救助資金投入力度,強化項目管理,為促進幸福工程健康發展,為提高廣大貧困母親的經濟、社會地位做出新的貢獻!
六十六團計生辦
2007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