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News新聞動態
News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出生不久,父母就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里謀生糊口;當別的孩子都享受五彩斑斕的童年和花樣年華時,他們卻被留在鄉下,孤獨地像荒草一樣生長。當與父母照上一張全家福都成為一種奢望,當與家長吃一頓團圓飯都成為一種夢想,孩子能不傷心失望?他們共同擁有一個酸楚的名字——留守兒童。
“三六九,出門走。”又到農民工外出務工時,但寧德市蕉城區虎貝鄉黃家村的邱娟麗近年已不用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飽受與孩子天各一方的離別之苦,因為她在村里的“黃家蒸籠合作社”有了工作。
幸福工程受助母親邱娟麗一邊熟練地盤制著蒸籠,一邊說:“我和丈夫原來在外地打工,孩子10歲留在老家讀書,由爺爺奶奶帶著,一年見不到幾次面,經常生病、成績也不好!聽說村里辦了一家蒸籠廠,打工收入也不錯,最主要是能就近照顧老人小孩,我和丈夫就趕緊回來了。廠里上班時間很靈活,忙完家務事和農活,隨時可以過來干活,吃飯時間帶材料回家接著干,每人每月能賺3000多元呢!老家消費水平又比較低,吃住都在家里,這樣每月攢下的錢反而比以前打工時更多!”夫妻倆現在已經是合作社的社員,年收入4萬多元,再也不愁沒錢給孩子上學、沒錢給老人買藥了!
黃家村是虎貝鄉最大的行政村,過往每年大批人員外出,留守兒童無人照顧、看管和教育成為該村最大的問題!2013年,虎貝鄉依托當地豐富的竹木資源,通過政府引導,充分調動計生貧困戶的積極性,成立黃家蒸籠專業合作社。鄉計生協會與合作社簽訂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長期合作協議,連續3年實施“黃家蒸籠合作社+致富能人+計生貧困母親”幸福工程精準幫扶項目,由黃玉娟、黃彩彬等致富能人保姆式帶動33位“無資金、無項目、無擔保、無職業”的計生貧困母親入社發展蒸籠加工生產,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項目實施后,受助母親月均收入3000多元,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計生貧困母親創業就業示范基地,走出了蒸籠產業化發展的脫貧新路子。如今黃家蒸籠已成為黃家村的主導產業,蒸籠合作社從原來的50人發展到580人,年產值達1.5億多元,年吸納就業1200多人,其中婦女人數達800多人,女性就業人數占企業員工總人數的67%以上,帶動周邊村群眾6000多戶從事蒸籠生產,實現蒸籠產值1億多元, 年人均收入3萬多元,該村114名留守兒童從此歸零,當地黃家小學、黃家中學里濟濟滿堂、書聲瑯瑯,一方百姓舉家團圓、安居樂業。幸福工程幫扶基地的建立,不僅幫助農村計生貧困母親實現居家靈活就業創業,讓育齡婦女圓了家門口掙錢夢,還幫留守兒童找回了媽媽,留守的心不再孤獨!
寧德市蕉城區洋中鎮的美翔服裝廠,同樣吸納了100多名返鄉婦女在家門口就業,阮美銀就是這家服裝廠的廠長,也是幸福工程致富帶頭人。
“幸福工程款1萬元,是無息地(借)給你,獨生子女有一個小額貼息貸款,2005年它(計生協會)就同時幫我解決了3萬元的資金,3萬元的資金,對當時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幫助了!”談起幸福工程的幫助,阮美銀總是充滿感激!
而談到創業經歷時,我們看到了阮美銀性格中堅強勇敢的一面。“遇到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她們把所有的號碼全部把它混在一起,我當時整個晚上都坐在那一直哭,我說怎么辦啊,/我都是硬著頭皮,晚上加班到很晚,我就要把它們清理出來,號碼混掉,一件一件的比過,我一定要把它做會,一定要做成功/我這個人是比較好強的一個人,原來那么困難都挺過來了,今天有幸福工程在幫我,不是更好嗎?”
在服裝廠上班的幸福工程受助母親馬冬枝同樣對幸福工程的幫助感激不已:“2013年我丈夫腦血栓癱瘓了,洋中鎮計生協會把我列為幸福工程救助對象,美銀歡迎我到服裝廠學藝打工,幫我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現在我的兩個女兒都考上大學了,我非常感謝幸福工程,也非常感謝美銀的幫助!”
2013年,洋中鎮計生協會將美翔服裝廠確定為“貧困母親創業基地”,秉著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則,啟動“致富能人+貧困母親”幸福工程精準扶貧項目,采取“大戶帶小戶,小戶帶弱戶(貧困戶),全村共致富”的舉措,通過協會推動、政策拉動、大戶帶動的方法,在致富能人阮美銀的帶領下,連續4年吸納50多位“無資金、無項目、無職業”的計生貧困母親“進廠務工、按勞取酬、入股分紅”,促進貧困母親增產增收脫貧致富。項目實施后,受助母親月工資2000-3000多元,還獲得入股分紅款、年終效益提成及節日慰問費共2100多元,年人均收入3萬多元。幸福工程的幫扶不僅使阮美銀脫貧致富,她還幫助家鄉50多名貧困母親解決了就業問題,吸引周邊4個村莊100多名育齡婦女返鄉就業,讓當地187名“留守娃”重新回到母親身邊。2015年,阮美銀被幸福工程全國組委會授予“幸福母親”榮譽稱號,成為蕉城區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幸福母親。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個個幸福工程幫扶基地的建立,為實現貧困母親扶貧全覆蓋、關愛全方位和管理全天候,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平臺;一個個返鄉家庭的回歸,使曾經籠罩在留守兒童身上的渴盼、孤寂和失落,正在逐漸散去,這些祖國的花朵又重新綻放出了燦爛笑容。
“我沒有媽媽,因為媽媽跟爸爸離婚后再也沒有回來了,爸爸也去了很遠的地方打工,我跟著叔叔生活,我從來沒有背過這么漂亮的書包,也用過這么好的筆盒,今天城里的阿姨、叔叔把這些全部送給我,我今天真的太開心了!”這是赤溪鎮夏村小學一位留守兒童在接受寧德市蕉城區計生協會常務專職副會長林菊生春節慰問送來的“愛心書包”時說的話。夏村小學現有學生140多人,其中留守兒童占了一半,是赤溪鎮留守兒童較多的村莊之一。
赤溪鎮是寧德市蕉城區外出務工最多,留守人群最大的典型鄉鎮。據初步統計,全鎮共有外出務工勞力5000多人,占全鎮勞動力總數的30%,產生留守人群300多人,其中留守兒童200多人。農民工的來去,仿佛一場洪水,洗劫鄉村的一切,被洗劫后的鄉村到處都是孩子……他們大多數都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在門口的臺階上,在地頭的壟溝上,每每想念父母,便開始凝望遠方。而幸福工程幫扶基地吸引了大量農村貧困婦女返鄉就業創業,貧困母親不但能掙到不少于在外打工的錢,還避免了因外出打工,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幸福工程讓農村貧困家庭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和真情,溫暖了留守兒童孤寂的心靈。
赤溪鎮二女戶黃灼平,曾與人合股收購茶珠補貼家用,但終因資金不足,經營舉步維艱。赤溪鎮計生協會為她提供了5000元幸福工程款,還幫助她貸到了2萬元計生戶小額貼息貸款。黃灼平立即用幫扶款擴大了茶珠收購品種和數量,靈活經營。經過一年的努力,她不但如期歸還了幸福工程款和小額貼息貸款,還被評為模范信用戶。2013年,赤溪鎮在千畝高優農業園創建“生育關懷創業園”,黃灼平與傅巧斌、溫喜花、 周云珍等4位致富帶頭人共同聯手,帶領38位計生貧困母親投入幸福工程款55萬,進園發展特色蔬菜種植,計劃用三年時間扶持計生困難家庭實現脫貧致富目標。項目實施后,受助計生戶年人均收入3萬多元,推動山區村創建高山花生、甘蔗等創業基地12個,示范帶動300多名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使當地400多名留守兒童終于有了一個可以倚靠的肩膀和一方可以仰望的藍天。“生育關懷創業園”成為促進計生家庭發展的平臺和載體,讓政府贏得了口碑,群眾得到了實惠,不僅增加貧困家庭的收入,還讓貧困家庭找回了久違的天倫之樂,實現農業園、貧困村、貧困戶三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2013年,七都鎮計生協會在海禾食品有限公司設立“貧困母親再就業基地”,公司負責人、致富帶頭人王桂珠創業造福眾鄉親,實行“保底先分紅、按勞月取酬、年終再分紅、節日另慰問”的幫扶機制,20位貧困母親連續兩年共投入30萬元幸福工程款,以“資金投資、進廠務工、按勞取酬、入股分紅”的方式優先實現再就業。項目實施后,受助母親月工資在3000元以上,并獲得不低于1000元的入股分紅款、不低于1500元的年終效益提成及不低于500元的節日慰問金,年人均收入3萬多元,形成協會當“紅娘”、公司幫就業、貧困母親得實惠的機制。“貧困母親再就業基地”不僅解決了企業資金缺口和用工需求,還鼓舞了農村計生貧困家庭的就業熱情,目前公司年吸納就業1200多人,其中婦女人數達800多人,占企業員工總人數的67%以上,輻射帶動4個村莊500多戶計生家庭返鄉在家門口輕松就業,帶動當地農戶3000多戶發展海帶加工業。如今,村里不再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問題迎刃而解。
幸福工程的成功實施,使蕉城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先進脫貧母親的典型,她們中有金涵鄉金峰村“拖把達人”湯先英、赤溪鎮由知村養牛狀元傅巧斌、九都鎮扶搖村客車女司機林曉星、漳灣鎮鰲江村連家船上岸脫貧母親鄭維嬌、洋中鎮巨峰葡萄園園主陳余蘭、石后鄉下竹洋村農場主張小英、八都鎮林洋頭村蜜雪梨種植大戶劉美珍……這些昔日的貧困母親現已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致富帶頭人,她們是生育關懷幫扶活動中綻放最燦爛的“幸福花”。蕉城區系福建省首批幸福工程項目試點縣,2015年幸福工程資金已達524.44萬元,累計滾動投入幸福工程資金1687.5萬元,救助貧困母親2024人(戶),惠及277個行政村8274人,受助戶人均純收入13857元,共產生經濟效益295.75萬元,脫貧率98.19%,資金回收率100%。一枝一葉總關情,全區建立16個幸福工程幫扶基地,為農民工返鄉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吸納了返鄉婦女和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為更多留守兒童創造了幸福!
蕉城區計生協會會長林碧嬌無比感慨地說:“中國的問題,最牽動人心的總在農村;而農村中最牽掛人心無疑集中在留守兒童這個群體??農村父母為了解決孩子的問題而外出打工,可孩子卻因為他們的外出而成為問題。父母的痛心在于:他們打工所獲得的,遠遠無法彌補他們離開給留守在家的孩子帶來的傷害??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俗話說: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留守兒童需要我們的關愛、需要全社會的關注,我希望幸福工程能幫助更多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幫助留守兒童重新擁有溫暖的家,我相信有黨和政府的關懷,有全社會的關愛,留守兒童必將會走出親情缺失的陰霾,擁有一個陽光燦爛的幸福生活!”(供稿:黃曉霞)
編輯:李士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