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編者按: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衰。因為貧窮,趙芬夫妻在村里抬不起頭來;因為貧窮,夫妻在村里說不起話來。然而,在“幸福工程”的幫助下,夫妻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從此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靠天吃飯,出路在哪?
1997年4月,21歲的趙芬與大自己7歲的同村男青年趙德權邁入了神圣的婚姻殿堂。婚后,夫妻恩愛,琴瑟和諧。然而趙芬和丈夫李德權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靠幾畝薄地維持生計,一年辛苦下來,不但攢不了錢,供孩子上學、孝養父母、補貼家用還要到處舉債。想干點兒事,掙點錢,又沒有資本,一家人只好苦苦地熬日子。
人們常說:母親是一個家庭的半邊天!對一個家庭而言母親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母親是支撐和促使一個家庭前進和運轉的力量。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農村種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飯,雖然日子過得很苦,但是一家人在一起還是挺溫暖、挺踏實的。2012年趙德權夫婦種植了十多畝烤煙,烤煙長勢良好,夫婦倆都很高興,然而一場暴風雨過后,十幾畝烤煙化為烏有,辛勞一年營務的莊稼,還沒等收獲,就被冰雹打光了,一夜之間婦夫二人的生活跌入低谷,原本生活拮據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政府救助,豈能長久?
村委會和計生協在了解到趙芬家的情況后,將他們一家人納入“低保”及重點貧困救助對象中,給予了她克服眼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境況。
沒有固定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光靠政府的救助,這也不是一個長久之事,于是趙芬夫婦突發奇想,想通過搞養殖來改善生活,在她們家那里好多人家養殖黑山羊效益都很不錯,可是養殖需要資金和技術,哪來的創業資金呢? 多方借錢,但分文沒借著。
★幸福工程,綻放幸福花
正當夫妻倆為創業資金發愁,打算放棄養殖致富夢時,2012年3月岔河鄉計生協會了解到趙芬的想法和資金缺乏的難處后,立即幫助趙芬申請了“幸福工程”款5000元,之后鄉計生協會協調信用社幫助她家貸了3萬元無息貸款,幸福工程如春風吹進了趙芬的心,如春雨潤澤著趙芬一家。
有了資金的支持,夫妻倆便分工協作,跑市場、建棚舍,忙過不停,很快棚舍就建好了,養了5頭母羊、2頭母牛、1頭母豬,就這樣開始了夫妻倆的養殖生活。3年來,起早貪黑,從清洗豬舍、打預防針、切豬食等都是夫妻倆,勤奮的趙芬一下子富裕起來,讓周圍群眾很是羨慕。
趙芬對筆者這樣說道:政府家(當地人對鄉黨委政府的稱呼)幫助我得到5000塊錢的幸福工程款、3萬元無息貸款,我就到老岔河(原岔河政府所在地)去買了能繁母豬和種養開始搞養殖,種點烤煙,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土坯房變“小洋樓”
走進趙芬家,原來低矮簡陋的土坯房搖身變成了現在的二層小洋樓,家里購置了彩色電視機,飲水機等家電,地上還貼上了光亮的地板磚,樓下的門面房里開起了小賣部,一改以前貧困落后的生活狀況。現在趙芬家的生活過的越來越有滋有味了,她的臉上總是會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她家2014年種植了烤煙10畝,出欄了黑山羊11只、肥豬2頭、豬仔28頭,年收入7 萬余元。
原來的土坯房刷上白灰成了他家過去生活的象征和回憶。
現在,趙芬夫妻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趙芬的丈夫趙德權說:“現在我們夫妻倆富裕了,幸福工程款也還了,蓋了二層樓新房,再也不怕下雨房子漏水了”。
★ 致富不忘鄉親,真情回報社會
種子從萌芽、破土到茁壯成長,需要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營養,當他長成參天大樹時,一定不會忘記曾經的滴水之恩。
趙芬時常這樣說:“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她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常年親自上門到群眾家中傳授養殖經驗,毫不保留地將養殖技術傳授給鄉親們,帶動了周邊十幾戶困難群眾走上了養殖致富路,深受群眾好評。趙芬則說,為鄉親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回饋社會是理所應當的。她說,要是沒有幸福工程、婦女小貸等國家政策的支持,拉了她一把,她不可能從一貧如洗走到脫貧過上幸福生活 。

幸福工程實施前的土坯房

新建二層樓小洋房

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
資料來源:威寧縣計劃生育協會 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