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川東北大巴山那位名叫黃繼美的貧困母親相識的近10年間,每一次見到她,我的心靈都受到強烈的震撼;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每當我舉起相機的時候,我都意識到我所記錄的不僅僅是她的生活片斷,而是一位貧困母親命運轉折的人生軌跡……
1996年,我隨“幸福工程”記者萬里行采訪團到西部采訪貧困母親。當時,她們生存狀況的惡劣超乎了我的想象,幾乎每一次直面她們的時候,我都無法把持內心那種激變的碰撞。尤其是結識了22歲的貧困母親黃繼美。
那天,我們來到四川省宣漢縣百里峽畔一個叫梨坪村的小村莊。百里峽是個風光奇峻的地方,卻十分閉塞,就像一個與外界隔絕的世界。我到的時候,已是傍晚時分,層層疊疊的烏云順著山頂滾壓下來,把整個村莊籠罩在沉郁的氛圍中,讓人喘不過氣。這時,山腳下一個年輕的女人背負著一捆比自己還高的山柴緩緩地移動著,懷抱中還摟著一個哇哇哭個不停的孩子。當時那女人的臉上有一種說不清的凄苦打動了我。事后我回想,那種凄苦隱含著深深的無奈。
第一次與她接觸,她給我的印象就是滿臉的淚痕。一提起她家的日子,她就哭個不停。
當時黃繼美的家境只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土石壘砌的茅草屋里光線十分昏暗。黃繼美沒有上過一天學,她的娘家也很貧苦。她告訴我,結婚以前她沒吃飽過一頓大米飯。丈夫在與她結婚幾天之后,便跑到山西去挖煤了。給她留下的只有3畝零星山地,打下的作物難以讓妻兒果腹。她說,家里窮得連買火柴的錢都沒有,唯一值錢的就是那堆不夠四個月吃的土豆。
我拍下了黃繼美背負孩子的情景,拍下了她苦澀的面龐與無奈的淚眼……后來,這張照片成為“幸福工程”的標志性圖片。而此時,“幸福工程”也開始在全國展開。黃繼美和千萬貧困母親一道,生活的境遇也由此得到了改善。
2000年,當我再次來到她家的時候,她的情況雖然距離我所希望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已經讓人看到了些許變化。起碼從衣著上觀察,她和孩子穿得比過去整齊多了,臉上也有了笑容。她告訴我,“幸福工程”給了她資助,全國各地也有許多人與她聯系,給予她各種幫助與鼓勵,她正在積極地發展養殖業與種植業。
2005年,當“幸福工程”走入第10個年頭的時候,我又一次來到白里峽。這是我第3次來到黃繼美的家鄉,這一次真的令我感慨萬分。出現在我面前的黃繼美讓我感覺有些陌生。紅潤的面色,爽朗的笑聲,眼睛里透著一種蓬勃的活力,過去那個面黃肌瘦的哀怨少婦不見了。
黃繼美有了新的生活,家里有了6間鋼筋水泥建筑的新屋;添置了冰箱彩電,特別讓她興奮的是還安裝了電話。她說因為有了電話,就能夠和外面的世界聯系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從一個吃不飽飯的貧困母親到如今已經有了20000多元的存款,有了幸福的生活,這樣的變化怎能不讓人吃驚。
如今,黃繼美又有了新的想法。她把身邊的姐妹組織起來,辦一個土特產加工廠,把大山里的茶葉、蘑菇等山貨加工后賣給游客,銷出大山之外,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我知道,黃繼美這些年的變化都有賴于黨的好政策,有賴于“幸福工程”對她的幫助。我想,這些勤勞的母親們,她們的肩膀似乎很柔弱。但只要給她們一個有力的支點,她們的堅韌就一定能撬動貧窮的大山。
(注:作者為中國人口報記者劉戈宇,通訊員四川省宣漢線幸福工程項目辦公室桂會容)
圖一、1996年的黃繼美
圖二、2000年的黃繼美
圖三、2000年黃繼沒被評為幸福工程脫貧母親十大狀元之一
圖四、2005年的黃繼美。借“百里峽”旅游開發的商機,黃繼美開辦的小商店在爆竹聲中開業了。
圖五、黃繼美對兩個孩子的明天充滿了希望
圖六、黃繼美佳的生活好起來了,丈夫也不用外出打工了,還把公公婆婆接來同住。
圖七、深為計劃生育種心戶長的黃繼美經常和姐妹們一起交流致富經驗。
圖八、他曾在母親的背簍里哭個不停,如今,他一是學習成績優異、獎狀貼滿墻壁的四年級學生,女兒朱秋霞市黃繼美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