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News新聞動態
News2012年,當20座“幸福工程”蔬菜大棚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齊刷刷地矗立起來,幸福,從此在這里“安營扎寨”。
這也讓桂果鎮小牛場村的貧困母親王二群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的家庭一直不富裕,丈夫幾年前因重病去世,孩子還在讀大學。
有了“幸福工程”蔬菜基地以后,她在這里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年底還有一份分紅,每年就有了3萬多元收入,基本生活有保障,孩子上學的費用也得到解決。
2012年,織金縣計生協投資80多萬元建20個大棚發展大棚蔬菜,每個大棚每年扶持60個計生家庭。其中,貴州省項目資金支持20萬元,畢節市計生協會幫扶20萬元,縣農牧局幫扶20萬元,縣計生協會從基金中拿出27萬元,共整合資金87萬元。
經過與當地的蔬菜產業企業九豐公司反復協商,他們采用“計生協會+計生戶+公司”的運作模式建立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制,九豐公司以技術入股占股20%,縣計生協會占股30%,計生“兩戶”(獨生子女戶、雙女戶)無償占股30%,一般計生戶(未違反計劃生育相關政策的家庭)無償占股15%,村計生協會占股3%,鎮計生協會占股2%。實行生產計劃、農資供應、種植技術、產品認證、生產管理、包裝銷售“六統一”。
據了解,一個大棚(一畝)每年的產值就高達5萬元。平時,在大棚里勞作的計生戶成員每人每天可獲得55元的工資待遇,根據工人的技術熟練程度和市場物價波動靈活調整工資待遇,還雇傭兩個管理人員給予每月2000元的固定工資,除此之外,農戶把自己的土地流轉出來,每畝每年還可收到1500元的土地流轉費。同時,按照規定股份參與分紅。
“兩口子在外務工每年也就能存到2萬元,現在在家鄉就能創業致富,每月工資2000元,每季度分紅1萬至2萬元,還有每年的土地流轉費1500元,而且在家就業還能照顧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現在有工資領,有技術學,還可以自己當老板,咱們農村也不比城里差。”二女戶陳惠說,年底分紅時,還可以比一般計生家庭多分15%的收益。
同時,小牛場村計生協在全縣率先建立了6.8萬元的生育關懷基金,并充分利用基金開展生育關懷和創新社會管理服務活動。討論修改了村規民約,創建了誠信計生等6個活動小組。紅白喜事服務小組購置了餐具,在誠信計生家庭舉辦紅白喜事時,免費提供餐具,并組織小組成員上門慰問和幫忙;老年活動服務小組對誠信計生家庭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定期開展慰問和關愛活動;人口文化活動小組對誠信計生家庭子女考取大學的,給予2000元以上的助學幫助;科技學習活動小組積極協調農村信用社,為誠信計生家庭提供創業貸款幫助,協調村內相關企業,為誠信計生戶開展就業知識等培訓;清潔衛生服務小組負責村內環境衛生的監督和評比;誠信計生服務小組優先安排誠信計生戶到村內企業務工。
為了讓更多的計生家庭走進富裕的行列,規定個人社員每三年確定一次,實行三年一輪換。實際上,有些計生家庭目前已經學到了技術,積攢了資金,準備自己租賃大棚“另立門戶”。
如果說曾經對于一家一戶的“個體式扶助”,具有幸福“助推”的意義,那么織金縣“幸福工程”蔬菜基地的模式,就起到幸福“孵化器”的作用。從點燃貧困母親生活希望的火種,成為照亮她們生活天空的火炬。
(來源:中國人口報2015年5月5日一版 記者:王廣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