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忠縣古城忠州,自古以來,以涌現忠良之士著稱。自唐太宗時代賜名為忠州。在著名的《忠州賦》中有云:是彼忠勇,能感天而動地,煥發文采,亦源遠而流長。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亦為官于此,故有白公祠供后人憑吊。
忠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滾滾長江橫亙于此,見證了這里的世事變遷。而今世之兒女,也在為追求著自身的幸福、民族的崛起而努力,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看古觀今,天陽底下,并無新事,而唯一不變的仍舊是那永遠不滅的對生活的渴望與熱忱,對幸福的期盼與努力。
2014年7月27日-7月29日,清華大學社會系三位專家赴重慶市忠縣,對該縣幸福工程進行需求評估與調研,這也是本次歷經九省,歷時1個月有余的“幸福之行”的第5站。在三天的時間中,專家共計對40余名受助母親及20余名非受助母親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隨機對省、縣、鄉、村級干部進行了訪談。村中的養豬大戶給專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伴隨綿延的山路,方言給溝通所帶來的不便等都沒有構成對評估調研的影響,專家們與各級管理人員耐心的為受助及非受助母親講解問卷中的問題,特別是她們對一些內容或者文字把握不清的時候,更是給予了全力的協助,以幫助她們搞清問題。
一、榮譽
忠縣于2004年成為幸福工程項目縣,如今風雨10余載,該縣先后獲得幸福工程項目款111萬元,配套和自籌資金85萬元,滾動運作7輪,已結束4輪,實現項目收入680萬元,項目輻射人群達25000余人次,脫貧率98%,資金回收率實現100%。
正是由于這些顯著的成績,2009年4月17日,人民日報以《撐起母親的脊梁》為題,登載了忠縣幸福工程的實施情況。2010年忠縣被全國組委會授予“項目示范點”稱號,2011年2月28日,《重慶日報》專題報道忠縣幸福工程;此外,泰國人口與社區發展協會、中國人民銀行等考察團也曾先后到忠縣視察幸福工程的項目工作。
二、模式
忠縣最大的亮點在于他們有著多元化的模式,也就是在扶貧方面豐富的創新方法,在按照“小額貸款、滾動運作、勞動脫貧、直接到人”原則的基礎上,忠縣積極地開拓了“大戶帶小戶”、“合作社加項目戶”、“企業加項目戶”等救助模式。
大戶帶小戶主要依托“輻射式”,通過協會的重點扶持,培育一個或多個大戶,用她們的勤勞致富帶動其他貧困母親。另外一種模式是“股份式”,通過大戶與小戶的互動關系,有效的規避了項目風險,提升了項目質量。
合作社加項目戶。受助母親統一投入精力與資金,然后再由合作社統一提供技術以及信息等,也是非常好的一種抵御市場風險的做法。
公司加項目戶則直接實現了產品與市場的對接。
三、問題及建議
項目工作人員管理經費及水平不足;
項目工作風險逐年增加。
部分項目管理辦法建議與新的時代形勢與政策相吻合,建議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受助母親認真填答問卷

村中的養豬大戶(中)
文/圖 國內部 編輯/李士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