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News新聞動態
News2024年4月14日,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英雄聯盟-韌性社區建設項目資助‘共筑未來計劃’——吉林省社會服務機構基礎建設情況調查及培育支持示范項目”(以下簡稱“共筑未來計劃”)路演活動在吉林省長春市成功舉辦。該活動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英雄聯盟主辦,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支持,長春心語社會組織創新發展中心承辦。
EMP十七期同學、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李曉林,吉林省慈善總會外聯部主任馬玲,EMP十一期同學、長春心語社會組織創新發展中心主任于海波出席此次路演活動并致辭。此次活動,共收到來自省內各社會組織投遞的56個項目申請方案。經過嚴格的篩選,最終有24家機構的項目方案入圍路演。
“共筑未來計劃”源于EMP十七期同學、長春心語社會組織創新發展中心副主任張旋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學習期間的行動計劃,即“吉林省社會組織信息收集與可視化項目”。
作為學院首期騰訊獎學金、兼愛獎學金的獲得者,心懷感恩的張旋希望將自己從EMP課堂上獲得的能量傳遞下去,為家鄉社會組織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共筑未來計劃——吉林省社會服務機構基礎建設情況調查及培育支持示范項目”路演活動集體合影
2021年8月,吉林省民政廳關于印發 《開展“僵尸型”社會組織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的發布,旨在努力清除一批名存實亡的社會組織,整改一批內部混亂的社會組織,激活一批效能不高的社會組織,進一步優化社會組織結構,凈化社會組織發展環境,防范化解社會組織風險,促進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走好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發展之路。
據基金會中心網查詢的信息,吉林省登記注冊基金會共125家;其中有聯系方式(電話或郵箱)共96家,28家基金會沒有聯系方式。從FTI2023來看,吉林省共有21家基金會參評FTI2023(其中1家沒有聯系方式),最高分為78.64分。由此可見,吉林省社會組織發展仍然處在偏低的狀態。
“除了官方數據,從民間視角來看,南都觀察,能檢索到帶‘吉林’字樣公益信息只有5條;中國發展簡報,帶有‘吉林’字樣公益信息共27條,大多數也僅僅是提到吉林省字樣,有關行業新聞屈指可數。”弱小的吉林省社會組織,盡管一直在努力耕耘,但單薄的他們,聲音不被聽到,存在不被人知曉。“吉林公益人在近十余年時間里,感覺在孤軍奮戰。” 如何讓東北大地的社會組織走向繁榮?一直在張旋的頭腦中盤繞。
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EMP的課堂上,胡小軍老師的課,叩開了張旋的心門。“胡老師在《公益項目管理與評估》提出將慈善納入城市整體發展戰略,讓慈善回歸社區,重視社區慈善的培育和發展。”找到靈感的張旋在EMP行動計劃設計上,將方向設定在能力建設,希望為吉林省公益組織發聲,幫助公眾更好地了解吉林社會組織的發展動態,形成組織基礎資料,編輯整理成參數報告,營造公益交流環境。并通過對吉林省社會服務機構的培育支持,建立伙伴支持網絡,增進伙伴之間的經驗交流與互助合作;推動當地社會組織的發展,提升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區,服務于公眾。
但很多人不看好這個項目,因為能力建設類的公益項目,籌款不易,效果評估難,又是落地在聲音弱小的吉林。在關鍵時刻,張旋的想法得到EMP同班同學——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李曉林的認同和支持,結合所在機構的轉型發展需要,不但共同加入“共筑未來計劃”的作業設計中,成為小組成員,還積極為項目試點鏈接資源。“因為此計劃不僅僅是一個公益項目,它是一個平臺,一個讓所有參與者共同建設、共同分享成果、共同創造價值的平臺。” 李曉林頗有信心地說。

李曉林副秘書長走訪長春心語社會組織創新發展中心辦公室與項目點
從一個念頭到邁出堅實的一步,張旋為“共筑未來計劃”的落地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并獲得吉林省社會組織的高度參與。截至目前已經有81家社會組織參與了基礎調研,并初步完成《吉林省服務型社會組織發展狀況參數報告》。通過對報告的分析,針對報告中吉林省社會組織反映出來的能力短板,提供針對性輔導。原計劃30家社會組織,現已為54家社會組織近100人開展籌資培訓。
“通過培訓,我了解到籌款不僅僅是籌集資金,更是一種與支持者建立聯系、傳播組織使命和價值觀的過程。”長春市九臺區仁愛志愿者協會的韓敬祥在培訓中受益匪淺,“要想成功籌款,我們需要了解潛在捐贈者的需求和動機,制定個性化的籌款策略,并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反饋機制。”
韓敬祥只是“共筑未來計劃”成果的縮影。通過學習,吉林省各地社會組織利用所學,跟進自己服務領域,項目設計涉及青少年、老年人、殘障三大服務人群。
為了進一步激活吉林省社會服務機構的發展活力,“共筑未來計劃”在調研、培訓之外,增加路演活動,并組織了一支由吉林省民政廳社工督導,吉林省民政廳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專家莊海茹、吉林省專業社工聯合會副會長劉賽特、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項目主管楊瑞等公益領域專家和學者組成的評委團隊。
顧問專家們結合項目周期、可衡量指標、項目創新等維度對吉林省社會組織進行“把脈問診”,揪出當地社會組織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社會組織自身造血能力的培養亟待加強;二是高校社工專業師生與社會組織融合程度不高;三是組織與組織間的合作較少,不能有效取長補短,影響服務體驗與服務效率;四是走出去的能力與動力不足;五是在參與政府公共服務方面社會組織還應提升站位。
如何幫助吉林省社會服務機構提升業務能力,凝練機構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是“共筑未來計劃”一直在摸索的。“此次路演拉開了吉林省社會服務機構的基本建設情況調查的序幕,為后續扶持與發展吉林省社會服務機構提供實證依據和科學的對策。”吉林省專業社工聯合會副會長成婧表示。
發現問題是第一步,扶上馬送一程,是推動當地社會服務機構發展的關鍵環節。李曉林作為“共筑未來計劃”計劃的一員,充分發揮公募基金會的優勢,“我們將持續支持和關注吉林省社會組織的發展,與長春心語社會組織創新發展中心一起為吉林省的社會組織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幫助。通過公益項目,激發更多的社會創新和公益熱情,促進公益事業的發展,讓更多的人受益。”
此次路演中獲得分數最高的10家機構最終獲得項目資助。“共筑未來計劃”在能力建設上的組合拳,不僅讓吉林省各社會組織看到了自身的發展潛力和可能性,同時也激發了更多社會力量對公益事業的關注和參與。不僅為吉林省的社會組織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也為推動吉林省社會組織的基礎建設和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