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News新聞動態
News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2023年12月,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要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重要原則,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強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投入,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2023年8月公安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明確提出“全面放寬Ⅰ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的具體舉措,浙江、江蘇、廣東等主要人口流入地區也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未來5-10年,戶籍制度門檻持續降低的大方向已經在社會各界形成共識,但戶籍改革并不意味著流動人口及其家庭就能夠順利“留下來”,這背后仍然存在教育制度、就業、住房、認知與觀念等多方面因素需要更多關注。
立足城鄉流動的時代背景,基于對社會轉型進程中的流動人口、特別是流動女性群體的共同關注,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招商局慈善基金會開展了“他鄉的妳”流動女性支持計劃項目。在資助廣大社會組織在社區探索和實踐創新解決方案行動的同時,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招商局慈善基金會也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城市酷想家”團隊正式啟動青年學者資助計劃之“何為而治——中國當代社會治理研究計劃”第五期,積極與學術界互動,以資助學者開展研究的方式,聚焦在戶籍政策全面放寬背景下,影響包括流動女性在內的流動人口留在城市以及城市融入的真實、緊迫、前瞻的關鍵社會問題,為流動人口個體決策、政府公共政策以及社會各界的行動帶來現實參考和理論支撐。
一、研究目標
本期資助強調基于實地調研的研究。在研究中,實地調研是基礎,期待申請者們不僅找到真問題,并從中凝練相關問題的一般規律,找到問題的本質,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具體研究目標如下:
關注重大、緊迫、普遍性的現實問題:申請者們可以透過動態、全局、長期的視角,來瞄準關鍵話題和具有普遍性的社會現象,并針對現象背后的結構性問題、深層次原因、議題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等進行研究;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希望申請者們能夠深入一線,積累相關基礎數據和事實,抓取關鍵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理的歸納、一般性規律總結、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和具體建議的梳理等;
對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公益實踐提出建議:關注研究成果的轉化,從政策推動和啟發實踐為導向,希望申請者們提出更加明確、聚焦的建議,而不只是偏學術性、籠統抽象、偏原則性的建議。
二、研究方向
從空間維度看,建議重點聚焦流動人口聚居地(尤其是“城中村”、東部及中西部人口流入鎮區)的相關研究。參考內容:
第五、六、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隨著我國人口不斷向大城市和中心城區集聚,城中村區域、流動人口聚集區面積也越來越大,聚集流動人口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城中村為流動人口提供了便捷、便宜、多樣的居住和生活選擇,也有利于促進流動人口在城市里的學習效應,來實現收入和階層躍遷。而推動城中村更加宜居、有序、包容、多樣化發展,也有助于推進城市化進程。對此,申請者們可通過調查、案例研究,來積累城中村等流動人口聚集區的基礎數據和事實,進而就如何助力流動人口在城市安居樂業和社會融入等方面展開研究。比如基于公共服務/公益服務介入視角,來關注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社區支持、流動兒童教育、住房、城中村更新、社區治理等;城中村未來發展趨勢;流動人口的就業與城市發展等。
根據七普數據估算,2020年中國受人口流動影響兒童達到1.38億人,其中流動兒童7109萬人,留守兒童6693萬人。在地域分布上,區別于過去描述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問題的“城鄉二元”視角,事實上目前流動兒童、留守兒童都在往城鎮轉移和集中,城區、鎮(縣城和鎮)、鄉村的三分結構更加符合當下中國的現狀。在7109萬流動兒童中,其中2947萬在鎮區,占流動兒童總量的41.46%。在6693萬留守兒童中,城鎮留守兒童從早期的不為人知增加到2020年的2516萬人,占留守兒童總量的37.59%。鎮區的社會和經濟狀態與城區和鄉村都有著較大差異,面臨的問題也趨于復雜,而針對鎮區流動及留守兒童的針對性政策和行動相對缺乏,亟待補充。針對東部及中西部人口流入鎮區,申請者們可通過調查、案例研究,基于所收集的基礎數據和事實,以政策推動和公共服務/公益服務介入為導向,透過動態視角,來關注流動兒童及其家庭在流動過程中面臨的真實處境和挑戰、應對策略以及未來趨勢。
從公共政策改革的維度,建議透過動態視角重點關注相關政策改革的落地效果,以及影響流動家庭定居決策的關鍵因素。參考內容:
在戶籍制度放開的地區,流動人口面臨的關鍵問題已經從“能不能”留在城市變成了“要不要”留下、如何實現更好的城市融入等問題。當流動人口更有意愿、有能力進城和定居,就會在當地產生需求,從而間接推動政府增加供給和改革。對此,申請者們可通過調查、案例研究,來對戶籍制度放開地區的政策落地執行情況、流動人口及其家庭對于戶籍政策的認知和考慮、影響流動人口及其家庭留在城市的關鍵因素和現實困境、政府和社會如何進行干預和支持等方面展開調查研究。
戶籍制度的放開并不意味著所有問題將會自然解決。以人口流入地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和升學政策為例,依然是影響流動兒童能否留在城市、與父母團聚的關鍵。如果教育制度無法隨戶籍制度的放開而改革,那么戶籍改革加速只會加劇教育的不公平問題。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應全面把握流動人口市民化進程中的關鍵需求,亟需加強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的系統性改革和投入。近年來,隨著戶籍制度的改革,一些人口流入地對于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性住房、義務教育等政策也進行了調整,不過區域之間差異較大。申請者們可結合當下的人口發展趨勢,以推動政策的調整完善為導向,關注相關具體政策落地實施情況,流動人口的獲得感如何,居留意愿、落戶意愿與定居意愿有哪些新變化;相關政策深化改革的具體建議;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可以如何發力等,從而為政策改革提供科學依據。
與“流動人口發展和流動兒童支持”相關其他重要方向和議題,如流動人口群體的穩定就業和職業發展。參考內容:
當下的人口集聚、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轉型等趨勢和流動人口的就業息息相關。從產業結構上看,中國已經進入到后工業化時代,一個重要標志是服務業的規模以及在GDP和就業中的占比持續上升。特別在當前中國三大產業中,第三產業在吸納就業上是正增長,在經濟和就業復蘇方面也展現出了更強大的韌性;從人口流動趨勢看,城市人口規模越大,服務業占比越高,大量服務業就業崗位、消費、流量均呈現出加速向大城市和大城市的中心城區集中的趨勢;就業結構的變化也帶來職業技能需求的變化,與制造業不同,服務業對于非認知能力的要求更高。申請者們可結合上述趨勢,針對人口流入地的就業市場和流動人口的就業狀況、就業趨勢、職業發展方向和相關要求,以及人口流入地城市的配套公共政策和城市治理如何改革,來適應人口流動及就業趨勢,為流動人口提供穩定的就業環境和預期等方面展開調查研究,來助力流動人口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收入和職業發展。
三、申請要求
對以上研究選題,可接受單個項目申請,原則上申請人應為40周歲及以下的青年學者。也可接受若干個子項目聯合申請,并由項目首席專家負責組織研究團隊。首席專家應為45周歲及以下,具有教授職稱,負責研究板塊的整體統籌規劃、團隊內部的互動合作及議題推動,并對研究產出負責。團隊成員原則上應為40周歲及以下的青年學者,期待團隊學科背景多元,能充分跨界協作。
每個子項目將獲得5-8萬元左右研究經費支持。鼓勵在網絡成員內部進行獲資助項目調研數據的共享和研究合作(建議可就研究成果進行聯合署名)。
每個子項目的學者需在一年周期內完成一篇高質量的研究報告。最終提交的成果應包括一篇1-2萬字的報告和一篇2000-3000字的簡短政策報告或媒體輸出短文,后者需要高度概括所研究的問題、現狀、成因及政策建議。研究過程中,也請學者留意搜集調研場景照片及案例圖片,以豐富基本事實的刻畫。
成果如需公開發表,應注明由招商局慈善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資助。此外,資助計劃的微信公眾號“流動之國”已推出,也請學者將發表的成果形成適于傳播的通俗短文在平臺發布,并歡迎通過平臺傳播更多相關研究成果。“流動之國”研究網絡也將考慮選擇優秀的案例研究報告結集出版。
我們也將基于“流動的中國”研究網絡,倚借學術委員會力量,組織研討會、線下交流會、實地調研等學術和實踐活動,期待各位學者參與。
四、申請方式
感興趣的申請者請將項目計劃書和個人簡歷,于2024年4月30日(含)24:00前發送到liwh@cmhk.com。其中,子項目應包含研究的問題、意義、主要內容、方法和預期成果,篇幅不超過五頁。項目首席專家應提交所申請板塊的整體研究思路及團隊介紹。
我們將在截止期之后一個月左右完成專家評審。
五、專家評審
聘請專家進行評審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
2024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