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應急響應項目
公共衛生應急響應項目
2021年12月25日,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聯合主辦的“抗擊疫情醫護人員心理援助項目經驗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召開。騰訊公益行業運營負責人焦建寧、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李曉林、武漢市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湖北大學教授鄧曉紅、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劉連忠、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陽光基金管理辦公室主任周素華、中科院心理所應用發展部主任張莉以及項目各課題主要負責人、12個試點地區代表、湖北省心理學會、湖北省社會心理學會、武漢大學、湖北省精神衛生中心等代表40余人線下線上參會,開幕式由中科院心理所張莉主持。
新冠疫情爆發之后,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做好抗擊疫情醫護人員心理援助服務,保護好醫護人員身心健康,探索建立一線醫護人員心理援助模式,中科院心理所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和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的積極支持下,依托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專業資源于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開展了“抗擊疫情醫護人員心理援助行動項目”。在本次研討會上,首先由心理所心理援助聯盟秘書長吳坎坎匯報了項目的整體實施情況,接下來分別由首都醫科大學陳少華、心理所賈秀梅以及12個試點地區的代表匯報了各課題和地區的主要成果、試點案例、研究成果、存在問題和改進建議,同時邀請了湖北省紅十字心理救援隊隊長李良華和武漢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劉連忠分別介紹了湖北社會組織在醫護人員心理援助中的作用和武漢精神衛生中心在疫情發生第一時間即啟動的心理援助行動。最后,與會專家和代表共同探討醫護人員心理援助的模式和經驗以及后疫情時代新技術與心理援助的結合應用。與會專家和各方代表也都表達了對于此次探索形成的一線醫護人員線上線下心理援助模式的認可,并希望在后疫情時代繼續發揮“線上線下結合”甚至是“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以及“1+N+N”的線下一線醫護人員心理援助模式,推動心理援助與新技術的融合,繼續做出品牌、深化成效,保障醫護人員以及全體民眾的心身健康,促進健康中國、平安中國和幸福中國的快速發展。
截至2021年11月底,“抗擊疫情醫護人員心理援助項目”通過搭建“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援助平臺”微信小程序共開展心理測試18643人次,心理調適4320人次,心理咨詢5229人次;聯合11家合作單位在12個試點地區醫療系統針對醫護人員開展心理健康科普宣傳、講座、培訓、團體心理輔導、一對一個體咨詢和危機干預等心理援助工作,累計服務醫務人員及家屬31343人次;同時部署基于行動研究的醫護人員社會心理支持應急課題,通過對湖北本地抗疫護士、援鄂護士、新冠感染護士等3類不同工作經歷的護士群體在疫情防控的5個主要階段(應急期、嚴控期、緩和期、收斂期、常態化管理期)的心理服務需求開發和實施針對性的全程心理支持,包括護士心理健康體檢、護心熱線、心理需求訪談、個體心理咨詢、開放式短程團體輔導、封閉式長程團體咨詢、線上心理課程、護士臨床心理技能督導、心理自助資源服務等9個心理服務模塊,共計服務14500人、59961人次;此外,開展線上線下心理援助助人者的專題培訓和督導、試點地區心理援助工作的現場指導和督導,并建立了基于PM+的在地國際化、可持續的人才隊伍,探索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線上線下結合”的疫情醫護人員心理援助模式,并制定了“評估-科普-自助-熱線援助-線下援助-危機干預”的規范流程和專業倫理,探索出的“1+N+N”的線下醫護人員心理援助模式,最大限度動員社會力量為盡量多的醫護人員提供長期的、可持續的、在地的心理援助和心理支持。

研討會大合影

部分線上出席代表

會場照片
圖/文 中科院心理所吳坎坎、趙琳琳 |編輯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