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母親楊畢英的家庭情況簡介
楊文春,男,藏族,1967年12月出生,宕昌縣新城子藏族鄉新坪四社人;楊畢英,女,藏族,1969年7月出生。大女兒 1988年10月出生,名叫楊娟紅,二女兒1989年11月出生,名叫楊娟芳。家中還有上了年紀的公婆和一個智障的小叔子。為了響應計劃生育號召楊畢英于1990年4月做了結扎手術。全家人均雖有1.2畝的耕地,但由于是生活在山區,土地貧瘠,靠天吃飯,年人均占有糧食只有350公斤,全家人的生活僅靠糶糧及丈夫在外打工維持,2006年人均純收入600元。由于妻子常年患病,使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更加貧困。盡管如此,夫妻倆仍然省吃儉用供兩個孩子讀書,他們盼望著孩子能通過學習改變自身及家庭的貧困生活,他們的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兩個孩子的身上,這倆個孩子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大班里的學習一直都很好,兩個孩子出事的前一周還回到家中同家人團驟,大女兒跟媽媽要了一點錢,告訴媽媽她要入團了,這錢是交給學校的團費,全家人都為孩子的進步高興。然而誰也沒有料到這是全家人的最后一次團聚。2005年11月兩個孩子月因煤氣中毒而亡,全家人痛不欲生。在政府的幫助下楊畢英做了排卵管輸通手術,但手術未能成功,還需要做第二次手術。可是3000元的住院費和2000元的生活費對這個貧困的家庭卻是一個天文數字。
8月6日,上午10點。幸福工程的隊伍來到了,新城子藏族鄉的貧困家庭中。一進院子,女主人楊畢英,藏族,1969年出生。丈夫,楊文春,藏族,1967年出生。有一個精神病的弟弟。
他們的兩個女兒(大女兒,楊娟紅88年出生。小女兒,楊娟芳89年出生),于2005年11月,因為煤煙中毒而死亡。這個打擊使得夫妻兩個人,幾乎在床上待了一年,而無法回過神來。而家里的精神病弟弟和父母還要供養。所以,丈夫楊文春強忍著悲痛,肩負著全家農活。而妻子楊畢英,除了照顧家人的日常生活外,就只有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望著女兒回來的路了。這時,馬艷麗靜靜的坐到了母親的身邊,一邊望著回家畢經路,一邊陪母親聊天。原來,早在1990年,楊畢英就做了結扎手術,雖然在兩個女兒去世后的06年8月,做了恢復生育手術,但因為精神上的問題和手術的成功率,使得他們至今還是沒有孩子。因為,政府只負責醫藥費用,所以2000多元的住院生活費也壓的他們喘不過氣來。
說到這里,母親拉著馬艷麗的手說:“她女兒離開家的最后一次,走的是那么開心,入了團還找她要了團費,高興的離開了家,從此在也沒回來過,我總覺得她們有天回踏著回家的路,回來。”
兩個女兒生前非常孝順,周末回來后就讓母親完全休息,洗衣服做飯打掃院子,完全成了她們回家后的功課。但是,往日的一切美好,如今只能化做相片冷冷的印在相冊里。
因為金錢和身體的原因,楊畢英也許無法在擁有屬于自己的孩子了,可是她會永遠坐在門口盼著女兒們的歸來。
家庭住址:甘肅省宕昌縣新城子藏族鄉新坪四社。郵編:748500
圖一:傾聽母親的訴說
圖二:向楊畢英女兒的同學了解情況
圖三:對女兒們的無盡思念
圖四:楊畢英夫妻的住房
圖五:室內一角
圖六:艱難的生活
圖七:無法遮風擋雨的窗戶
圖八:轉交愛心者的捐贈
方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