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編輯提示】: 張語城,一位高中同學。在2012年的12月,分別參加了兩次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人基會)的公益活動,便被愛心所感染,便不得“安生”,便不得不做些什么。于是,他與他的同學們組織起來,動員新東方、理工大學等機構開展了一項“助學愛心互動”公益活動。其內容就是倡導那些學姐學哥們,把自己在出國留學過程中所使用過的教科書和輔導材料等捐獻出來,再提供給那些即將踏上海外求學之路的后學們。經過論證,他們編寫了“活動計劃書”、“實施方案”以及宣傳海報、紀念明信片等相關工作素材。他們在自覺且默默的計劃著,實施著,并將活動中的捐贈款項捐贈給人基會”幸福工程”項目。以下是他們的一些工作資料,我們也未進行修改。把這些刊登出來,一是對他們愛心的認可與尊重;二是號召更多的志愿者向他們學習;三是起到一些宣傳推廣作用,以使多人參與。祝福他們!
一個自愿者的感受與行動
去年年底,在基金會的組織下,我有幸參與了兩次基金會的活動。在這兩次活動中,我收獲頗豐,獻與大家分享。
兩次活動都是捐款性質的慈善活動,但是形式卻不一而同。一次是著名歌手張杰在某購物中心舉辦的慈善簽售會,另一次則是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慈善義賣會。不一樣的形式,相同的卻是無數參與者的愛心。
有時候,在寒冷的冬日遇到一兩個乞討者的時候,我會想慈善應該怎么做?是號召富人捐出他一輩子也用不到的多余的財富嗎?這看似在理,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在這兩次活動之后,我有了新的體會。
在第一次活動中,有一位老奶奶讓我記憶猶新。在簽售會賣專輯的地方旁邊,我們設置了一個舊衣物捐獻點。雖說當天購物中心由于簽售會而異常火爆,但是我們的捐獻點卻少有人問津。這時來了一位老奶奶,穿著很樸素卻很精神。她拿著一大包衣服來到了我們面前。問:”孩子啊,這是收衣服的地方吧?”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松了口氣,簡單的登記后,默默地離開了。我低頭看看她拿來的衣服,很干凈,很新。她顯然早有準備,不知從什么渠道得知今天有這樣一個活動,便特地趕過來。我想我們的社會最需要的便是這樣的人。
慈善應當是一個流動的良性體系。捐助者的捐贈使得一大部分人走出貧困,生活得以改善。當這些人能自給自足之后,懷著感激之情,他們也會從受捐助者成為捐助者,幫助更多的人。所以,慈善并不能只簡簡單單的提供必要的經濟援助,更重要的是提供生產資料,讓受捐助者掌握一門技能,一門可以改變生活的技能。無論是貧困母親救助項目還是張杰的星空慈善都是這樣做的,構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在第二次活動中,在聽遵義母子的訪談時,在看著媽媽看著健康的孩子的甜蜜笑容時我真正感受到了良性循環的慈善帶來的改變。同時我認為善舉的本身可以傳遞生活的信念,讓無助的人感受社會的友愛,這是無形的鼓舞和與生活抗爭、改變生活的動力支撐。我看過一本影集叫《貧困母親》,用照片描繪了一組組家庭的現狀以及他們的改變。許許多多的人通過慈善改變了整個人生。我認為這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