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一早,“萌芽工程”醫學專家2007年海南少數民族地區醫療義診隊的專家們來到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衛生院為當地的少數民族群眾義診。
當天下午15時許,19歲的苗族產婦劉小麗在黎母山鎮衛生院的產房里,產下了一個5斤8兩的女嬰。然而,年輕的母親還沒有來得及抱抱孩子,僅僅兩分鐘后,產婦突然大出血,無法止住,這讓當地接產的醫護人員措手不及。消息很快傳到了義診專家那里,來自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和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婦科的三名婦產科專家立即放下門診,趕到衛生院狹小的產房,在當地醫護人員的幫助下開始實施搶救。
簡陋的手術室里,一些基本的手術設備少得可憐。沒有手術必須的無影燈,一臺原始的地燈被臨時借用。產婦身下的墊子已經血紅一片,就連地上也是血跡斑斑。產婦的嘴唇和臉色都開始變得蒼白,她緊緊攥住身邊婆婆的右手,一聲聲叫喚著媽媽。這是手術室里語言不通的人們唯一能聽懂的單詞。
來自人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副主任醫師關菁把手伸向產婦的腹部,按摩著產婦的子宮,“是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 關菁抬起頭:“這種大出血弄不好要切除子宮甚至性命不?!保潞箨P菁醫生告訴記者,但在當時一切不容她和同伴們有太多思考的時間。
除了最普通的縮宮素之外,這個衛生院沒有任何能夠促進子宮收縮的藥物,除了葡萄糖外沒有任何可以暫時普充血容量的膠體,沒有清理宮腔的最簡單的手術器械,沒有縫合傷口的腸線,沒有交叉配血,更談不上新鮮血、紅細胞。
所有的一切讓實施手術的王穎副主任醫師分外焦急。來自北醫三院的她此時在臺上檢查胎盤和軟產道并實施縫合術。高溫和燈光的烤炙,不到兩分鐘她就滿頭大汗,但手中的動作始終沒停。中日友好醫院的副主任醫師李敏也在一旁忙碌著,時時監控著產婦的血壓、脈搏。
手術室里的氣氛異常凝重,隔壁的房間里不時傳出嬰兒的哭聲,和年輕的小媽媽的呻吟呼應著。
此時,產婦臉色慘白,她已經一天沒有吃過東西,急需補充能量。沒有任何可吃的東西,關醫生想起書包里為自己低血糖時救急的用的巧克力,趕快讓同事取來,一口氣給孕婦喂食了7、8塊巧克力。
北京醫生們為產婦實施的清宮手術還在繼續,狹小的手術里三位副主任醫師忙碌著。關菁醫生一刻不放地按摩著小產婦的子宮,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子宮收縮,阻攔她體內的鮮血流出。
16點50分,手術基本結束,產婦出血1300毫升。但這里沒有血漿可供,轉院是惟一的選擇。下午5點10分,在三名北京專家的看護下,19歲的產婦被送進了陽江農場醫院,等待血漿從40公里外的儋州市送來。此時,三名醫生依然無法放心,一遍遍交待當地醫生要注意的事項和治療手段。
17點40分,產婦情況轉好,大家走出病房,院子里清風徐徐。當地干部告訴三位醫生,這里醫療條件落后,新生兒和孕產婦的死亡率都很高,今天這位苗族產婦真是遇到了貴人,這是她和苗寨的福分。
3月23日早晨,陽江農場醫院傳來消息,苗族產婦劉小麗和她的小女兒情況良好。
圖片說明:
001在陽江農場醫院,關菁醫生(圖右)為當地醫生示范講解按摩大出血產婦子宮,促進子宮收縮阻止出血的手法。
002副主任醫師王穎(圖左)綜合三位專家的意見,留下了搶救治療的建議醫囑。
003王穎醫生和關菁醫生(圖右)和當地醫生交流對類似情況患者的搶救治療方法。
004“萌芽工程”醫學專家2007年海南少數民族地區醫療義診隊的領隊劉曉明女士(右三)和隨隊的兩位兒科專家(右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兒內科副主任醫師朱宏斌、右一:北京軍區總院兒科研究中心副主任醫師李南平)看望苗族產婦劉小麗剛出生的小女兒。
005得到兒媳平安的消息,苗族產婦劉小麗的婆婆懷抱剛出生的小孫女笑了。
(飛華健康網海南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