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News新聞動態
News12月5日,2008年中華慈善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民政部部長李學舉在大會上發表致詞,全文如下:
各位領導,各位代表,同志們,朋友們:
2008年中華慈善大會,是全國各族人民在抗擊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取得重大勝利之時召開的,今天,又恰逢“國際志愿人員日”,這次慈善盛會對推進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首先,我代表主辦方,向與會代表表示熱烈歡迎!向2008年“中華慈善獎”獲得者表示衷心祝賀!向為慈善事業發展傾注心血的各級領導、社會各界的同志和朋友表示誠摯感謝!此時此刻,我們要特別感謝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的善心善舉;感謝關心支持中國慈善事業的國際組織和國際友人!
這次大會,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同志,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辦公廳主任令計劃同志,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建敏同志,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同志,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杜青林同志,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錢運錄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同志親切接見與會代表。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是對慈善事業的最大鼓勵和推動,它必將促進慈善事業更加健康快速的發展,迎來慈善事業更加輝煌燦爛的未來。
同志們,朋友們,自2005年中華慈善大會召開以來,我國慈善事業快速發展。慈善意識和慈善文化廣泛普及,慈善組織健康發展,慈善領域不斷拓展,慈善服務蔚然成風,慈善活動日益活躍,促進慈善事業的優惠政策和法規相繼出臺,發展慈善事業的社會環境日趨良好。特別是南方冰雪雨凍災害和震驚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襲來時,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斗爭,涌現出無數慈善先進單位和慈善人物,創造了慈善事業的成功范例和寶貴經驗,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的重要價值和理念。
在中華慈善大會召開之際,我們銘記全民慈善、共克時限的偉大壯舉。從老人到兒童,從企業家到拾荒者,從領導到群眾,億萬雙眼睛聚焦災區;億萬雙援助之手伸向受災群眾;億萬顆善心為災區群眾撐起一篇藍天。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所說,“抗震救災斗爭重大勝利,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勝利。人民是歷史創造者,是振興中華最深厚的力量。”億萬人民群眾的慈善行為詮釋了慈善內涵。慈善就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開展慈善活動、提供慈善服務、進行慈善捐贈、充當慈善志愿者、依法組成慈善組織,給予慈善受益者自愿的、無償的、物質、資金、服務及其他方面的幫助和志愿。慈善以人的慈善之心為重要的道德基礎,以慈善捐贈為重要的資源基礎,以慈善組織和專業人員運作為重要的組織基礎,以慈善志愿者參與為重要的社會基礎。人民群眾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的慈善義舉,是奪取抗災救災勝利的重要力量,成為抗震救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華慈善大會召開之際,我們難忘無私奉獻、不圖回報的慈善義舉。在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唐山農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山東農民開著裝載自家糧油的農用車;江蘇企業家帶著搶險機械的救援車隊馳援災區;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數年如一日地義務照顧孤寡老人、義務養魚孤殘兒童、義務行醫治病、慷慨捐資助學等等,一幅幅場景震撼人心,一個個故事感人肺腑。他們的善舉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無私奉獻,不圖回報;他們的善舉注解了平凡中的崇高,崇高中的平凡;他們的善舉揭示著一個道理,那就是慈善目的的唯一性。也就是說行善就是行善,不夾雜著其他任何與慈善無關的目的。這種慈善目的的唯一性,是慈善的核心價值理念,它昭示著市場經濟環境中人情、人性和人間的純潔與美好;它決定了慈善活動的純潔性、自愿性和無償性。
在中華慈善大會召開之際,我們褒獎規范自律、陽光運作的慈善組織。在社會生活中我們高興地看到:在幫助預防、減輕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時;在幫助改善困難群體和個人的基本生存、發展條件時;在幫助實現社會群體和個人平等享受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發展成果的權利時;在幫助促進城鄉社區發展和保護環境時;在依法開展其他慈善活動時,到處活躍著規范自律、陽光運作的慈善組織,它們已成為慈善活動的重要載體。從近年來慈善組織的成長經驗中,給我們這樣的啟示:規范而優秀的慈善組織應該與政府、企業、社會、公民形成良好的事業伙伴關系;應該形成理事會決策、專業人士執行與社會有效監督的法人治理結構;應該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參與度、公開度和透明度;應該展現給社會一本明白帳、放心帳和良心帳;應該有能力中標政府購買的公共服務項目。
在中華慈善大會召開之際,我們提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慈善捐贈。今年國內外社會各界及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為救災展開了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社會捐贈行動,在很短的時間內捐贈近千億元,創下了前所未有的歷史記錄;一場《愛的奉獻》大型義演晚會,創下了收視率和募捐額的歷史最高紀錄;一位有著35年黨齡的老黨員,率先向黨組織繳納了10萬元的特殊黨費;一位80多歲因為偏癱不能開口說話的老人,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寫下“捐款”兩個字;一位農村婦女賣掉了自己賴以為生的4只羔羊,把1000元賣羊款全部捐給了地震災區;一位88歲的老教師,彌留之際立下遺囑:去世后喪事從簡,剩下的喪葬費捐給地震災區;一位社會救助站的職工臨終前留下遺言:我已不能前去救援了,就把我的眼角膜捐獻給災區群眾;一位保姆說:“我一個打工者,收入低微,拿不出多少錢來支持災區,但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用獻血的方式向災區人民表達我的愛。” 這些催人淚下的捐贈事跡,升華了中華民族的慈善之心,揭示了慈善捐贈的真諦:慈善捐贈歸根結底捐的是一顆滾燙的善心。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組織,能力有大小、財富有多寡,只要捐出了一顆滾燙的善心,就稱得上積德行善、人格高尚、社會楷模。
在中華慈善大會召開之際,我們感謝大愛至誠、無私奉獻的慈善志愿者。志愿者,這一響亮的名字今天已是盡人皆知,他們在抗震救災中發展、壯大。數百萬抗震救災志愿者,投身到搶救生命、安置群眾、精神撫慰、恢復重建之中,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慈善凱歌。特別是“80后”、“90后”的青少年在抗震救災中的表現,使我們看到,我國志愿者已經邁上值得期待的未來之路。一支宏大的慈善志愿者隊伍,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基本要素,汶川大地震加速了我國慈善志愿者隊伍的成熟和壯大,喚起了現代社會應有的公民意識。如果說,是歷史造就了一個民族,那么必然是苦難在塑造著國民的性格、公民的精神。我們有理由相信,慈善志愿者將會從參與應急救災逐步走入平時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成為大眾的一種生活方式。“我慈善,我快樂”,將成為一種現代生活觀念。
同志們,朋友們:
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促進、推動。政府促進、推動慈善事業,需要有關部門共同努力。國務院賦予民政部的新的職能中,增加了組織擬訂促進慈善事業發展政策法規、組織和指導社會捐助工作的職能,為此我部新設立了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我們一定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堅持黨委領導、政府推動、法律規范、政策引導、社會主辦、民眾參與、慈善組織實施,形成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合力。人民群眾期盼著慈善事業的發展,時代呼喚著千萬慈善家的涌現,社會期待著人人積德行善。一顆愛心,力量再小,乘以13億就會變得巨大。我國的慈善事業空間廣闊、潛力巨大,讓我們攜手慈善,共創和諧,為開創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新局面而努力!
祝2008年中華慈善大會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