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tài)
News新聞動態(tài)
News愛心常駐 慈顏永存
——悼念幸福工程組委會主任王光美
幸福工程組織工作委員會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
中國計劃生育協(xié)會
中國人口報社
10月13日凌晨3點42分,在北京醫(yī)院里,剛過了85歲生日的王光美主任平靜地走了! 原本艷陽高照、秋高氣爽的天氣悄然變色。
10月14日上午,來京參加“幸福工程脫貧母親事跡報告會”的代表200多人來到靈堂送別敬愛的王光美主任!這些曾經(jīng)貧困的母親們站在鮮花簇擁的王光美遺像前百感交集,沉痛萬分,許多人還清晰地記得光美大姐走在崎嶇山路上的身影,記得光美大姐同她們促膝交談時的音容笑貌,可今天,光美大姐卻走了,走得那么突然,走得那么平靜……
人們還記得,去年此時,曾經(jīng)多次報過病危的光美大姐不顧病情危重,從醫(yī)院趕到人民大會堂看望參加“幸福工程十周年紀念大會”的全體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臨別時,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坐在輪椅上向大家拱手、揮手,依依道別。
人們還記得,今年9月初,光美大姐又一次報病危。醫(yī)生判斷老人只能維持幾天了。然而,老人家又一次頑強地挺了過來,直到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來到北京,來到她的身邊。冥冥之中,老人莫非還想和大家再見最后一面?
老人家割舍不下對“幸福工程”、對那些貧困母親的牽掛呀! 王光美曾經(jīng)說過:“在我和少奇同志共同生活的歲月里,我感到他最高貴的品質(zhì),就是對人民那樣的熱愛,同人民的血肉聯(lián)系又是那樣的深。我耳邊經(jīng)常響起他的一句話:我們是跟人民在一起的!”

1995年10月,在陜西省大荔縣,王光美踩著泥濘的小路,冒雨來到貧困母親一家人居住的茅草屋。 劉戈宇 攝
“跟人民在一起!”這正是耄耋之年的王光美,仍然為人民的幸福辛勤奔波、忘我工作的力量源泉。
以母親的名義
1994年初,中國人口報社幾位有識之士提出了發(fā)起實施“幸福工程”的設想。時任國務委員、國家計生委主任的彭珮云同志決定這個工程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計劃生育協(xié)會和中國人口報社共同發(fā)起實施,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承辦。經(jīng)過近一年的論證、籌備,幸福工程籌備辦公室將救助對象鎖定為貧困地區(qū)的貧困母親。
貧困母親是我國貧困地區(qū)一個曾被人們忽略的特殊群體,她們承受著生產(chǎn)、生育、生活的沉重壓力,缺乏基本的收入來源,健康狀況差,文化素質(zhì)低。她們付出的最多,得到的最少,在中國的貧困人口中,她們的生活境遇最為艱辛。由于母親負有對家庭、對后代的特殊責任,貧困母親的生存狀況已成為貧困地區(qū)人口與經(jīng)濟、社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制約因素。
1995年年初,工程即將啟動,誰來打這面帥旗?彭珮云提議請光美大姐出山擔任幸福工程組委會主任,并親筆致信,隨信帶去了有關材料和調(diào)研報告。
王光美時年74歲,12年的鐵窗生涯嚴重地損害了她的健康,因此,她謝絕了社會上許多擔任名譽職位的邀請。看了彭珮云的信和有關材料,她被深深打動了。她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也很實在。而不尚空談、注重實干是她一貫的處世原則。于是,王光美欣然應允。但她提出,不搞名譽,不任虛職,要實實在在做工作。
當時,中國的貧困地區(qū)還有8000萬貧困人口尚未解決溫飽問題,而貧困母親起碼有1500萬。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待助群體,“幸福工程”一無資金,二無經(jīng)驗,承擔起這樣一件工作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正如她在會議上反復說過的那句話:這件事特難!王光美完全可以選擇在天倫之樂中安享晚年,但她以病弱之軀,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項為貧困母親造福的“特難”的事業(yè)中,就像當年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中一樣。理由很樸實:貧困母親需要幫助,我有這個責任;語言卻很詼諧:恭敬不如從命,珮云同志讓我干,我就上任嘍。

1995年10月13日,冒雨考察陜西省大荔縣魯安鄉(xiāng)豫安村,與貧困母親王尚英一家親切交談。劉戈宇 攝
1995年2月28日,春寒料峭,長安街頭綻放了第一簇迎春花。莊嚴的人民大會堂里,王光美在“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創(chuàng)立儀式上,以一個母親的名義,向全社會發(fā)出呼吁:希望大家行動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貧困母親獻上愛心!
從此,王光美,這位飽經(jīng)磨難的偉大的母親,將自己的名字同“幸福工程”、同千千萬萬貧困母親的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
偉大的“義務打工者”
王光美曾戲言:我是“幸福工程”的義務打工者。就不拿報酬而言,此言不差。但她為“幸福工程”付出的決不僅僅是一般的義務勞動,而是一位曾經(jīng)受過不公正對待的老人,一位社會知名人士所能付出的全部心血和精力!
1995年初,天津綠天使有限公司向“幸福工程”捐贈100萬元人民幣。“幸福工程”靠這筆錢于當年啟動。按照王光美親自確定的“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的模式在甘肅、貴州、安徽和陜西的四個縣開展了項目試點。
1995年10月13日,已啟動近半年的陜西省大荔縣“幸福工程”項目點,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陣陣秋雨中,王光美腳踩泥濘,走進三門峽水庫移民區(qū),走進豫安村,走進貧困母親王尚英家。昏暗破舊的茅草屋里,除了兩張床,幾乎沒有家具,雨水從屋角滴落下來。王尚英85歲的婆婆患病躺在床上。白發(fā)蒼蒼,氣喘吁吁,身上蓋著一條又破又臟的被子,發(fā)出難聞的氣味。王光美很自然地坐到床上,靠在她的身邊,握住老婆婆那枯槁黝黑的手,問寒問暖。老婆婆本能而惶恐地推讓著,嘴里喃喃道:“不要,臟……”渾濁的眼睛里溢出淚水,手卻握得更緊。就這樣,曾貴為國家元首夫人的王光美和一位窮鄉(xiāng)僻壤的老婆婆,在破舊漏雨的茅草屋里,親如家人般地聊著……
多年來,王光美多次深入基層考察幸福工程項目點。陜西、四川、河北、福建、云南、深圳……她的足跡留在貧困山區(qū)的小路上,她的音容笑貌留在無數(shù)貧困母親的心里。貧困母親們記住了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媽媽,而王光美也把她們的冷暖時刻掛在心上。冬天北風呼嘯的時候,她想到那低矮破舊的茅草屋能否抵御嚴寒;宴會席上,看著滿桌的飯菜,她想到這一餐省下來,又能幫助幾位貧困母親;項目點的同志送來錦旗表示感謝,她卻批評他們做錦旗太浪費,要把每一分錢都用到貧困母親身上……
在每年的“兩會”期間,身為全國政協(xié)常委的王光美多次發(fā)言,宣傳“幸福工程”,呼吁全社會關注貧困母親。幸福工程組委會舉辦的各類活動,只要身體許可,她都要勉力參加,直到累倒在病床上……
王光美用自己的言行實踐著少奇同志“跟人民在一起”的政治遺言。
“我更心疼貧困母親”
1996年,“幸福工程”因缺乏資金而舉步維艱。王光美將母親留下的、經(jīng)過“文革”浩劫失而復得的幾件家藏珍品拍賣,拍賣所得50余萬元人民幣全部捐給“幸福工程”,在海內(nèi)外引起很大反響。這些拍品是:清康熙年間的“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碗”、清雍正年間的“青花纏枝花卉碗”、“青花壽桃盤”(一套兩件)、宋代的“耀州窯刻花碗”和清代象牙“素面筆筒”。拍賣會上,拍賣師專門停槌說明拍品來歷和性質(zhì),競拍者無不動容,競價踴躍。這幾件開價21.6萬元的拍品,以56萬元順利拍出。
這些拍品背后有許多感人的故事:
王光美的父親解放前當過農(nóng)商部工商司司長,代理過部長,愛好收藏。解放后,他把幾乎所有的家產(chǎn)、包括幾處房產(chǎn)和各種收藏品都無保留地捐獻給了國家。后來,王光美的母親在搬家時把隨身使用的幾件瓷器、一個象牙筆筒,還有一套紅木家具和一架自鳴鐘帶進了中南海。“文革”中,劉少奇的家被抄,所有的東西都由專案組封存在中南海瀛臺西側(cè)的一間空房子里。在共和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中,王光美家破人亡。少奇主席被迫害致死,王光美的母親董潔如也未能幸免,被關進監(jiān)獄,含冤去世。
“文革”后,王光美走出牢獄。黨中央發(fā)還了屬于她的個人物品,其中就有這幾件母親留下來的藏品。那套快散架的紅木家具,讓木匠修一下放在客廳里,那座早已不響的自鳴鐘也擺在家里,那幾件瓷器被仔細包好放在柜子里。睹物思人,這些經(jīng)過“文革”浩劫失而復得的藏品寄托著王光美對母親、對親人深深的懷念之情!然而,為了多幫助一些貧困母親,她義無反顧地全部捐出。
拍賣會結(jié)束后,一位消息靈通的外國記者把電話打到王光美家,他的問題是:把你母親留下的家傳珍品捐了,你難道不心疼?王光美坦言答道:捐出母親留下的東西我當然心疼,但是想到還有那么多貧困母親吃不飽飯我更心疼!
王光美身先士卒,多次向“幸福工程”捐款。1995年,工程啟動之前,她第一次去“幸福工程”辦公室看望工作人員,了解到辦公室工作條件艱苦,有時候中午吃不上熱飯,第二天就讓秘書送來500美元,讓辦公室買一個微波爐熱飯吃。這些錢是女兒剛剛孝敬她的。后來,辦公室用這筆錢買了一臺微波爐和一個冰箱,工作人員一直使用至今。這些事在王光美看來是很自然、很普通的事。她女兒告訴我們:媽媽手里一有錢,首先想到的就是拿去幫助別人,自己卻過著最儉樸的生活。
人格的力量
王光美對于“幸福工程”的作用,決不僅限于一般的名人效應。她用豐富的政治智慧、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偉大的人格力量引領著“幸福工程”由小到大,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地發(fā)展。工程創(chuàng)立初期,組委會辦公室擬出了“幸福工程”的救助模式:“小額資助,直接到戶,滾動運作,勞動致富”。王光美經(jīng)過深入思考,將其改為“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她向工作人員解釋道,我們的錢是直接發(fā)給貧困母親的,她要代表全家在協(xié)議上簽字,因此,“到人”比“到戶”更確切;“幸福工程”首要的和最重要的是幫助貧困母親脫貧而不是致富,我們不能包打天下,要實事求是,要有準確的定位。就這樣,幾個字的改動,確定了“幸福工程”的方向。另外,在確定“幸福工程”三大任務即為貧困母親“治窮、治愚、治病”,幫助她們?nèi)嫣岣咚刭|(zhì),以及在一些大的救助原則的確立上,王光美都發(fā)揮了主導的作用。

1998年5月,在武警部隊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營區(qū)內(nèi),參加"愛心在國旗下凝聚"活動并捐款。
王光美的工作風格嚴謹、嚴格、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她充分相信她的工作人員,從來不在具體問題上多加干涉,但在重要的原則問題上卻有很高的要求,如對捐款的使用原則,各地項目實施情況的核實,向社會上的宣傳口徑等。王光美給“幸福工程”定了個基調(diào):先做后說,多做少說,不做不說。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幸福工程”悄然展開決不招搖的運作姿態(tài),較之那種大張旗鼓的新聞炒作和捐資的攤派聚斂,以及濫用已久而且矯情做作的“人道主義”關懷,更使我感動。因為它讓我看到了一種睦鄰之間的誠實眼神和一雙真實有力的援手……針對一段時間里對“幸福工程”的一些溢美之詞,王光美多次強調(diào),“幸福工程”只是配合國家的大扶貧做一點拾遺補缺的工作,我們的能力有限,幫不了太多人,千萬不要夸大我們的作用!
王光美的談話風格是樸實、詼諧的。她總是用最平實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意思,從來不作驚人之語。講話時即使有講稿也一般不用,但總能把講稿中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得很清楚。她有著驚人的親和力,無論是陌生人還是熟人,是名人還是普通人,是大老板還是窮百姓,和她在一起,都會被她那平易近人、詼諧幽默的風格所感染,被她無意中營造出的輕松氣氛所包圍,馬上進入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她自然天成,一派大家風范,又平易樸實,深具平民意識。作為一個老人,她經(jīng)常為給別人添麻煩而感到不安,她總是在細心體察著別人的感受:渴不渴,熱不熱,自在不自在……和她在一起,時刻都能感受到她那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關心。王光美是個嚴于律己的人。在工作方面,她總是從大局出發(fā),出以公心。作為組委會主任,王光美完全可以左右資金的投向,但她一開始就給自己定了個規(guī)矩:要嚴格按照程序?qū)徟椖浚鹬毓ぷ魅藛T的意見,實事求是,該給誰就給誰,決不以個人意見干擾正常的工作程序。面對千方百計通過各種關系找到她要項目的基層同志,她總是要求他們找組委會辦公室,通過正常程序來爭取項目。她從來不向組委會辦公室批條子、打招呼,甚至對少奇同志的家鄉(xiāng)也如此。
在她拍賣家珍向“幸福工程”捐贈50余萬元后,組委會辦公室征詢她關于這筆資金投向的意見,并提出是否以她個人的名義設立幾個項目點。無論作為捐贈者還是組委會主任,王光美都有這個資格。但她卻表示:不要把這筆捐款特殊化,不要以她個人的名義命名項目點,還是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辦。于是,王光美的捐款和千千萬萬普通人的捐款匯聚在一起,像春雨一樣播撒在貧困地區(qū),播撒在那些需要幫助的貧困家庭里。

2000年5月,同河北省受助母親代表合影。
“幸福工程”啟動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組委會辦公室收到了兩位小學生的各200元捐款,當辦公室輾轉(zhuǎn)找到學校并和學校聯(lián)系好,準備第二天去采訪時,卻意外地接到了王光美的電話。原來,這兩位小學生,一個是王光美的孫子,一個是她秘書的女兒。王光美說:“我讓孩子每年都把壓歲錢捐給‘希望工程’,今年捐給了‘幸福工程’。我一直告訴孩子,幫助別人應該是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是每一個有能力的人都應該做的。如果你們一采訪,一宣傳,孩子以后再幫助別人,心境就不會那么純凈了,對孩子的成長沒好處。希望你們就不要采訪啦。”于是,這件事就成為工作人員心中一個溫暖的秘密。
王光美常說,成功人士的財富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他們創(chuàng)業(yè)時的艱辛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因此,很少向他們開口要錢。但是,正所謂“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當王光美與“幸福工程”的故事逐漸傳開,就在她的周圍、在社會各界乃至國際社會引起了持續(xù)不斷的回響,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善款。但是王光美卻總是對別人說,我沒做什么事,工作都是大家做的,特別是做具體工作的同志最辛苦。她永遠把別人的貢獻掛在嘴邊,心懷感激。她常常如數(shù)家珍般地向媒體、向各界人士講述“幸福工程”的愛心故事,最常講的一件事是四川的一位老工人,老伴患癌癥臥床不起,他卻捐出了身上僅有的八元錢。“這八元錢的含金量可不低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愛心永恒
近年來,由于年事漸高,遵照醫(yī)生的要求,王光美逐漸停止了基層考察等耗費體力的活動。但她的心一刻也沒有離開過那些受到救助和等待救助的母親們。她利用各種機會來走近她們,了解她們的生活、情感、項目進展等情況,用一切力所能及的方式來幫助她們。她在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不斷呼吁幫助貧困母親;她在前來拜訪者面前“三句話不離幸福工程”;她不斷會見捐贈者,感謝他們的善舉,動員他們繼續(xù)支持;她對媒體敞開心扉,從自己母親對她的影響談到幫助貧困母親提高文化、經(jīng)濟地位的重要性……
在王光美的人生路上,母親董潔如的影響刻骨銘心。這恐怕是王光美晚年出任幸福工程組委會主任、幫助貧困母親的內(nèi)在原因之一。
她們母女倆有著相似的性格和經(jīng)歷:母親董潔如畢業(yè)于天津北洋女子師范大學,王光美是北京輔仁大學原子物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她們都是那個時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女性;婚后,她們都成為賢妻良母、相夫教子的傳統(tǒng)角色,把愛無私地給予了他們;當苦難來臨的時候,平日里柔弱的她們卻都迸發(fā)出了驚人的勇氣和膽識!董潔如解放后捐獻了自己的私宅和家產(chǎn),創(chuàng)立了潔茹托兒所,無私地奉獻社會;王光美領銜幸福工程,為千百萬貧困母親造福。
從王光美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偉大,看到了中國母親的偉大,看到了中國母親身上共有的那種克制與堅強、無私和無畏,看到了中國女性在非常歲月中的動人風采!
王光美還自覺地承擔起延續(xù)少奇風格的使命:她樸實無華,嚴于律己,淡泊名利;她禮賢下士、平易近人、心系百姓;她襟懷坦蕩、從容睿智、謹言慎行;她善良正直、胸懷慈悲、助人為樂。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老一輩革命者特有的人格魅力!
2003年,王光美的腿不慎骨折,坐上了輪椅。后來,她通過鍛煉又頑強地站了起來。2004年,她又拄著拐棍出現(xiàn)在國家稅務總局、中國工商銀行等單位向幸福工程捐贈的儀式上。看著她那瘦弱蹣跚的身影,許多人的眼睛里充盈著感動的淚水!
2005年11月12日,幸福工程創(chuàng)立十周年紀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王光美專程從醫(yī)院趕到會場,看望來自全國各地的幸福工程工作人員并同大家合影留念。在這個十年前幸福工程啟動的地方,重病在身、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坐在輪椅上向全體會議代表深情地拱手致意,好像在托付、好像在祝福,多少深情的囑托盡在不言中……
十年來,在王光美的帶領下,“幸福工程”已從當初的默默無聞成長為一個知名的社會公益工程。有多少人通過“幸福工程”了解了王光美,又有多少人通過王光美了解了“幸福工程”,從而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貧困母親,把援助的手伸向貧困母親。晚年的王光美,已經(jīng)把自己的名字與“幸福工程”緊緊連在了一起。
1995年2月28日,當“幸福工程”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啟動時,恐怕很少有人能預料到“幸福工程”今天的成就: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qū)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項目點遍及389個縣(市、區(qū))。累計已有15.4萬名貧困母親和她們的家庭受到救助,受惠家庭人口70萬。投入資金累計達3.1億元。免費下發(fā)各種治療婦科病的器材和藥品價值達1300余萬元;為貧困母親做健康檢查65萬人次,治療婦科病21萬余人;舉辦各類培訓班1.1萬余期,82萬多人次參加了培訓……這是在沒有國家啟動資金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
“幸福工程”架起了一座溝通愛心的金橋,一邊是社會各界無私的奉獻;一邊是脫貧母親燦爛的笑臉。
王光美與“幸福工程”的故事,是一個人與一項社會工程之間的故事;是一位老共產(chǎn)黨員與她無比熱愛的國家和人民之間的故事;是一位偉大的母親與千百萬貧困母親之間的故事。
對于“幸福工程”而言,王光美是一位杰出的領導人,是一個令人折服的榜樣,是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是一位老人用自己的言行在后生晚輩心中樹立的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