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沒有耕地、沒有勞動力的家庭生活的困難可想而知。然而,女主人宋敏是如何從一位貧困母親成為一名遠近聞名的養鴨大王?答案是:勤勞、汗水和智慧。
宋敏家住遼寧省大洼縣大洼鎮欣榮社區,全家3口人,沒有耕地,一個女孩,丈夫是二級殘疾,生活擔子壓她一個人的身上。作為一名女同志,她經過了很多男同志都有不曾有過的人生經歷:她曾經到焊條廠當過工人,也曾外出務工人,什么苦活、重活都干過,多年不停打拼,只為追逐一個理想:創業致富,改變生活困境。2010年,對宋敏來說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年。這一年,在養殖業一直不被人看好的時候,宋敏卻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發展優勢,她承受著巨大壓力,毅然決定搞養殖。但苦于缺少創業資金,沒法付諸行動,眼睜睜看著機會就要從身邊溜走,就在她感到最無助的時候,社區計生協會的工作人員獲悉她的情況后,積極幫助她申請“幸福工程”無息救助貸款。縣、鎮計生協會領導了解到宋敏家的情況后,將其確定為“幸福工程”資助對象進行救助. 為了幫助她實現養殖的科技化和現代化,在縣、鎮計生協會的大力支持和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下,積極幫助她聯系養殖公司,介紹宋敏到周邊養殖公司等地學習養殖技術,并與養殖公司簽訂了合同。同年5月,在周圍人的一片質疑聲中,宋敏用幸福工程無息貸款和借來的部分資金建起了一個占地450平方米的現代化大型養鴨場,飼養鴨苗4500只。面對嬌氣的鴨苗,密度、溫度如何把握,預防針、消毒怎樣進行,她幾乎吃住都在鴨舍里,顧不得難聞的氣味和蚊蟲的叮咬,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整天觀察鴨的生長,揣摩鴨的習性,研究飼料配方,探索疾病防治。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來的勤奮努力,她對家禽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漸漸精通,漫漫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養殖經驗。科學養殖加精心呵護,鴨苗成活率高達99%以上,在第一批鴨苗出欄后,宋敏收入10000余元。她還將養殖場的鴨糞變廢為寶,賣了用于莊嫁的農家肥,增加自己的經濟效益。
在銷售過程中,宋敏的講求誠信和“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她喂鴨的飼料100%以上是玉米、豆粕、石粉、麥麩,不含任何添加劑,鴨蛋的營養價值高,口感好,深受消費者歡迎,被人們稱為“糧食蛋”,她的鴨場生產的蛋市場需求量大,供不應求。養殖場取得了初步成功。今年,她又向大洼鎮計生協會申請“幸福工程”救助貸款5000元,引進了攪拌機,大小鴨籠等先進設備,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相信不久的將來宋敏就會還清所有的借款,成為十里八村有名的養鴨大王。
宋敏說:國家的政策真好,自己的成功不僅僅是個人努力的結果,還要感謝政府,感謝幸福工程幫助我走出生活困境,沒有政府的貸款、計生協會的扶住,也就沒有今天的我,一人好,不算好,大家富,才是好,“我要用科技帶動身邊更多的貧困母親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