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閩南酷暑襲人,但炎熱的夏日沒能抵擋住創業者前進的腳步。家住福建省龍海市海澄鎮羅坑村的計生二女戶林秀麗依舊準時來到龍海市安利達工貿有限公司上班,并手腳麻利地投入了工作。問起林秀麗怎么從一位計生貧困母親變為企業的員工和股東,她說得最多的“是‘幸福股’幫我走上幸福之路”。
1997年1月,林秀麗從平和嫁到龍海,并于當年底和2002年生育了兩個女兒。丈夫是老實厚道的農民,婆婆年老體弱,喪失勞動力,全家僅靠種植幾畝水稻,生活一直很拮據。加上2005、2006連續兩年的強熱帶風暴等自然災害的襲擊,農業方面收入甚微,生活更是困難。一家五口人長年擠在總面積只有40來平方米的三間土坯房里。
2007年初,經村計生協會會長推薦、村主任擔保,林秀麗獲得幸福工程5000元的項目資金,她按“公司(企業)+計生貧困母親”的模式入股幸福工程協作單位安利達工貿有限公司,并在公司上班。3年來,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林秀麗工資從900多元逐年提升。由于她做事認真細心,工作有責任心, 2008年2月被提升為車間組長,每月又增加了200多元的補貼。除此之外,作為公司股東,她每年還獲得500元的分紅。2009年4月,勤儉節約的林秀麗以務工工資和紅利收入,加上丈夫種植馬鈴薯獲得的收成,積攢了35000多元。有了一定的積蓄,夫妻倆商量著建一座新房,改善居住條件,可自家那塊舊厝地又太小,建起來不成個樣。正在為難之際,村委主動為她調撥了一塊2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給這個二女家庭以特殊照顧。僅用3個月,她用自已的積蓄和親戚的支持,建起一座100平方米的新房,并在春節前高高興興遷入了新居。林秀麗激動地說:“我有今天這樣的生活,要感謝黨和政府,感謝計生協會,是幸福工程給了我一個幸福的家!”
近年來,由于龍海市加大幸福工程項目救助力度,創新了“公司(企業)+計生貧困母親”運作模式,成為漳州市幸福工程創新模式項目點,2009年還作為中國計生協會、全國幸福工程組委會推薦的八個項目點代表之一接受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評估,深得領導和專家的肯定。目前,龍海市采用這種運作模式建立幸福工程協作單位30家,滾動發放救助資金2029.3萬元,像林秀麗這樣獲得救助的計生貧困母親有3822人,幾年來累計獲得分紅達26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