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 在人口福利事業的長河中,有許多許多的事讓人難以忘懷。公益事業為家庭帶來的不僅是關心和關懷,更重要的是讓人們對生活的向往和執著。多少個春夏秋冬,發生了多少慷慨解囊、扶弱濟困的感人故事,他們甘愿奉獻、默默付出,道出的是人間感人的一幕?!靶∩朴袨?,大愛無疆”,感動的時刻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動人的瞬間讓人刻骨銘心。
那是在2008年,我縣通過努力爭取到國家的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項目,在項目啟動儀式上,來自幸福工程組委會副主任苗霞、社會事務處長苑曉東等20多名中央國家機關領導來到現場,當縣長張永海從苗霞主任手中接過“幸福工程項目資金50萬元”的牌匾時,會場上禮花飛揚,鞭炮隆隆,掌聲不息,這是我和來自四面八方的貧困母親都是難忘的一幕。作為負責項目工作的我,激動得情不自禁地哼起了青海花兒,心中暗想,我一定要把這項工作做好、做實,一定要讓貧困母親的臉上綻放出喜悅和幸福,一定讓他們在家里受到那些所謂“大男人”的尊重和疼愛。儀式結束后國家機關的領導不顧旅途勞累,深入到村,視察住戶的基本情況,頂著酷暑看望貧困母親,與她們促膝長談、問寒問暖。還記得在一戶貧困母親家里,當他們看到衣衫不整的貧困母親和滿臉污垢的小孩時,自發地你100元,我100元地放在小孩的手中。當小女孩捧著1000多元錢時,她和她的母親臉漲得通紅,整個身體都有些顫抖,而后不停的向奉獻愛心的人們鞠躬道謝。因為她們從未摸過那么多錢,因為那時她們異常激動……眼前的一切讓在場的我眼睛濕潤了。來我們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奉獻愛心的每個人都代表中央國家機關一個部門,他們不辭辛勞,頂著烈日驕陽給我們送來了救助項目和大筆資金。才發覺他們送來的不只是資金,而是帶來了中央國家機關對大通縣人民的深情厚意,每一分錢都包含著濃濃的愛心,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北京與我們永遠心連心。大通人民向你們、向中央國家機關的領導、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深深的敬意。
項目啟動了,首先要選擇好幫扶對象,這些貧困母親不但要有好的經濟頭腦,還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讓資金能發揮更大的效益,才能帶動更多的婦女去發家致富。家住橋頭鎮后莊村51歲的張芙梅,常年有病,不但不能干活,而且天天離不開藥,全家只能靠丈夫一個人支撐,不僅如此,家里還欠著3萬多元的債務。在家務農沒有那么多地,外出打工身體又不允許,因此張芙梅決定在自家開個面粉鋪買面粉??烧f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上哪兒弄錢啊,沒錢什么也干不了。沒有辦法,她只有向親朋好友借。在大家的幫助下,面粉鋪是開了起來,但由于剛開始不懂得經營,根本沒有什么收益。在多方面壓力下,真有些支撐不住了,她和愛人徘徊了、猶豫了。而最終他們沒有放棄,經過商量,夫妻倆決定擴大經營規模,并且增加送貨上門的業務。就在夫妻倆為上哪兒借錢左右為難之際,鎮計生協會帶來了“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的佳音。真是久甘逢霖,雪中送炭啊!這一喜訊宛如一縷春風,使這個很久以來充滿陰霾的家庭豁然晴朗了。因為計生協不單單是送來了資金,而且給他們夫妻帶來了信心、帶來了鼓勵和鞭策。計生協會的支持,堅定了全家繼續賣面粉的信心。過去,之所以沒有賣好,是因缺乏科學管理,2009年,夫妻倆多方籌集,加上“幸福工程”資助款5000元,倆人購進了一批面粉和清油,并且通過電話訂貨,送貨上門,實現了管理的科學化。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 精心經營僅此項年收入就近萬元,能有這么好的效益,是“幸福工程”支撐了她。
王維秀的家住在黃家寨鎮下趙村,寧張公路橫穿全村,青海鋁廠座落在這里,這里居住著勤勞致富的村民,而王維秀就是其中一員。如今當人們走到下趙村時,首先看到的是農戶的住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二層小樓代替了前幾年的土房,一排排整齊的小樓房,讓人們感覺到她們的生活正漸漸走向富裕的道路。
1993年王維秀嫁到下趙村一個貧困農戶家庭,住的是破舊的土房子,一年只能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她和丈夫起早摸黑地耕做著2.5畝土地,每年總共收不了600公斤糧食,年人均純收入只有800元。這位樸實、善良的婦女,為了養家糊口,起早摸黑,忙里忙外,歲月的流逝,在她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家中還是那破舊的房屋和幾畝責任田,在加上這幾年的收成不好,只能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根本談不上讓孩子上學讀書和走上致富的道路。王維秀好想干一翻事業,為家里增加些收入,來改變這種貧困的現狀,但家中的經濟條件使她步步維艱。
2008年,當幸福工程項目實施后,37歲的王維秀成了幸福工程救助對象中的一員,她積極參加了鎮上舉辦的向農民“傳播致富信息,提供技術服務”培訓班,通過學習文化、科技方面的知識后,她萌發了要率先脫貧致富,做幸福工程標兵的欲望。在計生協會幸福工程項目辦的引導和資助下,王維秀獲得啟動資金5000元,自籌資金3000元,開始了發展的道路,修豬圈,買材料,因地制宜,選購優良品種、科學配制飼料,實行科學飼養。引進8頭母豬進行繁殖仔豬,她還利用學到的農技知識實行科學種田和仔豬育肥。這種自己尋求發展之路的做法,也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兩個人一天忙個不停,王維秀在往后的日子里,比別人更忙了,一有時間便學習好的養殖技術和翻閱有關養殖方面的書籍,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她養殖的仔豬慢慢長大,到了出售時間,這一年王維秀全家糧食作物除去費用外凈收入2000元,在養豬上凈收入達到了5000元。這里,她看到了自己功夫沒有白費,臉上露出了很少有過的笑容。她深有感觸地說:“國家救助貧困母親項目真正的幫助了我們,才使我們在發展致富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br /> 當年投產取得了效益后,王維秀的信心更足了,她不再滿足于眼前的一切,她看到養殖仔豬有好的前景和效益時,從朋友和親戚們的手里借,到信用社貸款共投資10000多元,并把賺來的錢全部投入到生產中,擴大養殖規模,就這樣投入的資金越來來大,收入越來越可觀。2009年,她把9個豬舍擴大到了現在的19個,由原來的50多頭豬發展到了現在的100多頭,由于她經營有方,今年已出售30多頭育肥豬,純利潤達2萬多元, 這樣她的養殖業得到了良性循環,效益得到了提高。家里蓋起了新房,添置了一批家用電器和農用車,還將兩個孩子送到了條件較好的學校讀書。
她的付出,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她成了本村的幸福工程示范戶,也成了全鎮的幸福工程示范戶,她雖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她從來沒有忘記周圍的貧困戶,她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群眾有事就找她商量,不管哪家有困難,只要求助于她,她都熱心給予幫助,王維秀的自強不息、脫貧致富、助人為樂的事跡在群眾中傳開,人們稱她為致富路上的領頭雁。
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項目在我縣實施,是我們的光榮,是我們的責任,從一個個閃光的亮點后面,我看到的是那種“小善有為,大愛無疆”的感人情操,看到的是貧困母親追求幸福、辛勤耕耘、走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這些扶貧濟困的愛民之舉,這些感悟人生的事跡,必將為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帶來幸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