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2歲的傅佩英,2000 年從奉賢五四農場協保回到寶山區居住地,因為一直沒有找到工作,家里生活十分困難。周圍的鄰居們也大多是下崗人員、外來媳婦和靠低保過日子的貧困戶,家庭矛盾、鄰里糾紛時常發生。傅佩英不止一次在心里問自己:今后的日子難道就像他們這樣生活嗎?幾經思忖,不甘為人后的傅佩英有了自己創業的想法,她打算利用以前在玩具廠工作的經驗,在社區里成立一個手工產品加工服務社,通過自己的勞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2003年6月的一天,她來到通河社區,向社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得到社區大力支持,很快組織了30多位下崗婦女和外來媳婦,并免費為她們提供加工場所,成立了“通一編織服務社”。剛開始,編織社主要靠承接外來加工業務,掙一些加工費用。由于加工費低廉,收入很少,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傅佩英沒有退縮,她確信,堅持就是勝利,用心定會成功。她把心靈手巧、吃苦耐勞的員工送去參加專業技能培訓班,鼓勵她們好好學習技術,練好手藝,掌握真本領。她一邊考察市場,尋找商機,一邊廣泛收集信息,自己開發設計新產品。在她在帶動下,編織社成員淋漓盡致地發揮自己的才智,用靈巧的雙手不斷推出多種款式新穎的串珠手袋、動物飾品、工藝衫、圍巾、披肩等產品,得到認可和歡迎,產品訂單逐漸多起來。傅佩英和姐妹們感受到了創作的欣喜和收獲的快樂。
2004年4月,市、區計生協會到基層調研時來到通一編織社,了解情況后決定把編織社確定為幸福工程項目點,給予10萬元無息貸款,用以擴大生產,帶動社區貧困母親脫貧致富。有了項目的支持,傅佩英為編織社注冊了商標,設立了樣品陳列室,專門請來技術人員進行編織技能的指導和培訓,不斷開發新產品,擴大生產規模。編織社成員們串珠的花樣越來越翻新,編織的圖案越來越精美,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價值。市、區計生協會積極幫助她們聯系業務,提供參加產品展覽會和洽談會的機會,拓寬銷售渠道,編織社的收入逐年增加,編織人員的月收入近千元。社區許多外來媳婦和下崗婦女主動加入編織社,把這里當成溫暖的家,經常聚在一起,學習編織技術,聊聊家常。傅佩英還引導她們提高審美能力,注重自身形象,組織她們參加計劃生育、生殖保健知識培訓和免費婦科檢查,慰問幫助生活困難外來媳,增進了相互間的友情,促進了鄰里團結和睦。
傅佩英的名氣也隨著通一編織社的發展越來越響,有些手工編織企業打算高薪聘用她,但她舍不得離開編織社的姐妹們,放棄了 許多機會,和大家同甘共苦。
2009年6月,編織社項目進入第二輪滾動運作,市計生協會再次提供15萬元無息貸款,傅佩英感激地說:“編織社的發展壯大包含著各級領導的關懷,凝聚著姐妹們的汗水,我會盡最大努力把編織社辦好,讓更多貧困母親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