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走進蕉城區金溪河畔的二女養豬大戶李新輝、阮珍花夫婦養豬場,只見在一片寬闊的田野上建起了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豬舍,豬舍旁的自來水嘩嘩地流著,豬舍被沖洗得干干凈凈,豬舍里很少見到豬大便,聞不到臭味,幾位飼養員在忙著投料喂養,一千多頭豬,頭頭膘肥體壯,雪白的毛色清潔亮麗。
來客不禁要問:“規模這么大的養豬場,是如何辦起來的?”主人李新輝介紹說:“我是古田縣大橋鎮德洋村人,是黨員,當過村干部,于1987年6月來到金涵鄉金涵村做上門女婿,因為家境困難,踩過三輪,養過鴨子,由于金涵水庫泄洪,放養的鴨子全部被洪水沖走,損失了二萬多元,在走投無路時,我走向社會進行市場調查,覺得發展畜牧業是條出路。”李新輝回想起養豬事業的發展歷程,感慨地說:“萬事開頭難啊,我們的養豬場能發展到目前這等規模,全靠幸福工程幫助才闖過一道道難關!今天回想起來,有三道難關,第一道是防疫關,剛辦養豬場那年,我們缺乏養豬防疫經驗,小豬死亡率高達50%,幾乎天天都要發生死豬,真揪心啊。后來,多虧鄉計生協會請來鄉獸醫站人員上門醫治,還教會我們打防疫針和豬場的防疫消毒方法,現在自己的小豬一生出來我們就能及時注射防疫針,頭頭小豬健康成長,從未發生過死亡,算是闖過了一道難關。第二道難關是用電用水關。養豬場每月用電1000多度,用水幾百噸,農村用電用水沒有保證,經常停電斷水,對養豬威脅很大,但購買一部發電機需要不少的錢,多虧鄉計生協會幫忙我們爭取到信用社的二女貼息貸款,打了一口8米多深的水井,購買了一部發電機,每天堅持抽水,堅持自己發電,終于解決了養豬場的用電用水問題。第三道難關就是資金關。1000多頭豬,每天要吃飼料25包,每包飼料價值100元,每天僅飼料一項就得開支2500元,每個月要開支7萬多元,還有6個飼養員的工資要開支,資金缺口很大,多虧區鄉計生協會的幸福工程的大力幫助和支持才闖過難關!”
2006年5月,“幸福工程”開始在金涵鄉實施,區、鄉計生協會了解到阮珍花家情況后,主動上門幫助選定畜牧業項目,借給阮珍花夫婦5000元項目資金,還積極幫助他們聯系二女小額貼息貸款,金涵村原村民主任蘭細喜主動出面為他們作擔保,使他們連續三年在鄉信用社貸到小額貼息貸款25000元;區計生協會連續兩年給予大額幫扶免息款3萬元的幫助。鄉、村干部和計生協會人員的熱情扶持,進一步鼓舞了阮珍花夫婦發展養豬事業的積極性,籌積到資金13.5萬元,蓋起了84間混凝土豬舍,每個豬舍有10平方,總面積達到840平方,生豬存欄數從二年前的20多頭增加到1000多頭;而且對豬群實行分類科學喂養,豬舍分為喂養母豬配種欄、喂養菜豬欄、喂養小豬欄三種豬舍;07年阮珍花夫婦以每頭小母豬850元的高價從政和縣購來60頭三元種瘦肉型母豬,這種三元種瘦肉型豬80%是瘦肉,在市場上很暢銷,并用9500元高價購進一頭60斤重的臺灣產的帶點杜絡克公豬。如今,這頭公豬看去像頭牛牯,畜牧專家評價,重達800多斤,價值高達4萬多元;優質的三元種母豬和杜絡克公豬繁殖生育的豬仔,特別優良,長膘快,價格便宜,喂料省,成為市場的搶手貨。阮珍花的三元種仔豬喂養70天左右即可出欄,一頭母豬年產豬仔兩胎半,而且價格比外來仔豬便宜,吃料省,本地種豬仔每喂養5斤飼料才長膘一斤肉,而三元種豬仔每飼養3斤飼料即可長膘一斤肉;每年繁殖仔豬3000多頭被搶個精光,外銷福安、霞浦等縣及蕉城區城鄉各地。2007年,阮珍花夫婦外銷仔豬3000多頭和菜豬500多頭,年收入扣除成本后達到35萬多元。阮珍花還利用賺到的錢在家門口開起小超市,日子過得很殷實。在談到今后的打算時,李新輝夫婦滿懷信心地說:“我們計劃再擴建80多間豬舍,增養200頭三元種母豬和一批菜豬,為市場提供更多的良種小豬和瘦肉型菜豬,滿足廣大市民的生活需要。”
在幸福工程的幫助下,阮珍花夫婦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勇于開拓創新,取得了成功。他們的大女兒今年21歲學習成績很好,已考入廈門興財學院,正在念大三。二女兒19歲考進了金涵中學,學習成績中上,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如今提起“幸福工程”,阮珍花夫婦總是無比激動的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幸福工程’幫我走上了致富之路,我打心眼里感謝黨,感謝‘幸福工程’!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我決心以我的技術和能力,幫助其他計劃生育貧困母親走上脫貧致富路,以實際行動報答黨和政府對我的關愛和救助!”在李新輝、阮珍花夫婦的帶動下,十里八鄉的群眾紛紛到養豬場購買三元種小豬進行喂養,推動了蕉城區畜牧業的發展。最近,霞浦縣有個名叫李永興的村民慕名而來,學習李新輝夫婦的養豬經驗,正在進行劈草整地,計劃在金溪河畔建設養豬場,發展畜牧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