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龍海市幸福工程項目辦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漳州市計生協會、幸福工程項目指導小組和龍海市計生協會、計生局的指導下,在龍海市慈善總會等部門的支持下,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加強機制與模式創新,致力為計生貧困母親謀幸福。截至目前,該市共籌集資金818萬元,建立項目協作單位23個,救助計生貧困母親1218戶,惠及4242人。
抓機制,力促擴大救助覆蓋面。 他們把做好幸福工程項目作為推動新機制建設的一個有效載體,將其納入年終考核一項重要內容,形成領導親自抓、層層抓落實的良好格局。去年年初,他們對各鄉鎮下達發展幸福工程項目指標,要求每個鄉鎮建立1個以上幸福工程項目協作單位,救助40戶以上計生貧困母親。該市文明委還把是否積極參與開展幸福工程救助活動,作為企業參評文明單位的必備條件。通過雙邊互促機制的落實,為該市創新幸福工程運作模式,實施“公司(企業)+計生貧困母親”的做法提供有力保障。
抓創新,力保救助項目得實效。他們從完善運作模式入手,提出了“四個條件”(企業經營好,老板有慈善心、信譽度高,屬勞動密集型,適合女工就業)和“兩條原則”( 就業率達50%以上、年分紅不低于10%)的選擇企業標準;規范了各種內務材料的申報審批和管理,并及時做好整理歸檔。他們從拓展服務載體入手,在協作單位安利達公司組建了企業計生協會,定期做好協會理事和小組長的業務培訓,指導其做好服務,真正讓企業計生協會動起來,讓計生貧困母親有一個溫馨的“新家”。
抓跟蹤,力推項目運作規范化。“企業(公司、基地、經濟能人)+計生貧困母親”是一個新的運作模式,正處于發展完善階段,為確保其運作過程規范,真正實現讓計生貧困母親脫貧致富的目的,他們在做到選準企業、選好對象、公正公開的基礎上,抓好定期跟蹤。每年都多次組織人員進廠入戶,以查看資料、座談、隨訪的方式,督促了解50%以上的就業率有沒有達到,不低于10%的分紅有沒有兌現,企業發展前景如何,資金運作有無風險。這是確保回收率、滾動率,確保實現企業、計生貧困母親和計生協會“三贏”的關鍵所在。
抓服務,力爭“三治”工作齊發展。一是落實幫帶機制。各級協會把幸福工程救助對象列入“一幫一”“一幫三”“一幫六”(村兩委每人幫1戶,理事每人幫3戶,女組長每人幫6戶)的掛鉤對象,隨時跟蹤隨訪,了解生產情況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二是做好技術培訓。依托鄉鎮組織開展技術培訓服務,僅去年就舉辦了生產技能、水產養殖、種植培訓和禽畜飼養等各類技術培訓班15期,受訓貧困母親1035人次;舉辦文化知識培訓5期,受訓貧困母親 620人次;介紹務工1331人。三是組織配套活動。開展專題義診或講座17次,參加人數3500多人。該市還結合實際發動各鄉鎮開展慰問和緊急救助行動,白水鎮給手術并發癥患者張連芬送去慰問金和生活補助金2950元,給發生宮外孕的計生特困戶郭惠英送去救助金1500元;雙第農場籌資1.5萬元緊急救助2名白血病患者;港尾鎮對386戶特困計生家庭送去慰問物資12.6萬元。
福建省龍海市計劃生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