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News新聞動態
News曾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學瑞意高等研究所首席科學家、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通訊地址: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曾毅,北京市海淀區,100871)
【關鍵詞】家庭人口老化,尊老愛幼代際互助,國家發展,家庭福祉
我國人口快速老化和家庭價值觀正在逐漸弱化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2019年發布的中方案最新人口預測,我國65+歲老人占總人口比例將從2010年的8.9%快速增加到2030年和2050年的16.9%和26.1%,分別等于2010年的1.9倍和2.9倍[1]。我國最需要照料的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弱勢群體將從2010年的2000萬人迅猛增為2050年的1.2億,40年間翻六番[2]。我國65+歲老年人口增長速度等于西方大國2倍以上;如圖1所示,根據聯合國人口司比較保守的中方案預測,我國65+歲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在2035年后將顯著超過美國,在2041年后將顯著超過英國[1]。而且,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科技進步使更多患病老人繼續生存而延長壽命,將導致老年人群(尤其是高齡老人)中認知和生理功能虛弱而需要長期照料者的比例顯著上升[3]。

圖1. 中國、美國和英國65+歲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百分比[1],2010-2100年
許多研究證明,中華民族以尊老愛幼三代同堂或緊鄰居住模式為特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正受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沖擊[4-6]:其一,西方“個人獨立至上”思潮影響導致不少青年人的家庭價值觀逐漸有所削弱;其二,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和住房條件限制等客觀因素導致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遠距離分離?;谌丝谄詹榈膶嵶C數據分析表明,我國2010年1人獨居戶和一對夫婦2人戶占總戶數比例分別比1990年增長131.8%和171.8%,而2010年三代家庭戶比例比1990年下降10.3%[15]。我國2010年65+歲獨居老人和僅與老伴一起居住的65+歲空巢老人占65+歲老人總數比例分別比1990年增長24.3%和78.6%,而2010年與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占老人總數比例則比1990年下降23.3%[15]。根據民政部發布的年度結婚對數和離婚對數以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樣調查等數據估算,我國一般結婚率在1982-2013年期間有升有降上下波動,而2018年比2013年下降22.6%; 我國一般離婚率在1982-1997年期間緩慢上升,1997-2002年期間處于平穩狀態;然而,2003年以來卻一直持續直線上升(見圖3),2018年的一般離婚率等于2002年的3.3倍。雖然目前學界對我國結婚率下降和離婚率上升影響因素的分析解釋尚未達成完全共識;但大家都認同一點:我國的家庭價值觀正在逐漸弱化[4-7]。
同時,學者們也認為,我國傳統家庭價值觀雖然受到很大沖擊,但其根基還在,并未走向全面衰落, 多數青年人在總體上還是贊成家庭利益高于個人利益[7-10]。因此,不少學者主張,基于中華千年尊老愛幼家庭價值觀優良傳統,只要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大力加強宣傳教育和政策導向,我國還是有可能把正在逐漸削弱的家庭價值觀找回來而逐步增進家庭凝聚力[7,10]。
圖2. 我國的一般結婚率,1982-2018年

圖3. 我國的一般離婚率,1982-2018年
新加坡政府自2013年以來大力推動精心設計的“三代同堂組屋”建設,面積在120平米左右,四居室,有老年父母、成年子女及孫子女各自的活動空間以及兩個獨立廁所。新加坡政府建屋局出臺實施“三代同堂優先計劃”以及積極鼓勵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緊鄰居住等一系列舉措,為三代同堂居住家庭提供$30,000新元購房津貼,為緊鄰居住的三代家庭提供$20,000 新元購屋津貼,大力支持成年子女和年長父母三代同堂或緊鄰居住,以便于互相照應[8]。抽樣調查表明,新加坡53%的已婚年輕人與父母一起或緊鄰居住,68%的老年人與他們的已婚子女同住或緊鄰居住[11],形成了尊老愛幼代際互助的良好社會氛圍,以有效應對人口快速老化的嚴峻挑戰。新加坡的成功經驗確實值得我國學習借鑒[12]。
二、老年人與子女“雙贏”的尊老愛幼代際互助家庭模式
基于北京大學“中國老年健康調查”大樣本數據的實證研究發現,控制相關協變量后,與空巢老人相比,和子女同住或緊鄰居住的老人認知功能顯著改善40%,自評健康良好可能性明顯升高32.4%,生活滿意可能性大幅提高54.8%; 其解釋是:子女與老人經?;咏涣饔行а泳徖先苏J知功能衰退,并避免老人因孤獨空虛引發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而顯著改善心理和生理健康[13]。國外學者對芬蘭、意大利和荷蘭老年人的研究亦有相似發現[14]。目前雖然沒有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康復和死亡老人家庭結構及居住安排數據而無法進行詳細的實證分析,但是根據上述“中國老年健康調查”大樣本數據的實證研究發現,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斷,與無子女或遠離子女的老人相比,和子女同住或緊鄰居住的新冠病毒肺炎老年患者死亡率更低而康復率更高,因為子女的就近照護和精神慰籍將發揮藥物治療所無法替代的積極作用。
“中國老年健康調查”數據分析還發現,與子女一起居住老人的居家人均照料現金支出比不與子女一起居住老人低40.4%[15];相對與父母分隔較遠居住,與父母一起居住或緊鄰居住女性的家務時間每周減少近10小時,就業率增加23.1%和自評健康良好可能性上升19.8%;而男性每周工作時間增長6.2小時[16]。顯然,三代同堂或緊鄰居住模式既改善老年人健康,又有效增強父母對子女的家務協助,從而促進子女的就業和工作時數,可實現老年父母與兒女互助“雙贏”[13-16]。
三、相關政策建議
基于扎實的科學研究,我們建議:
(1) 借鑒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在高度重視與大力發展社會養老服務的同時,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家庭養老優良傳統,盡快出臺尊老愛幼代際互助家庭模式優惠政策;對于老年父母與子女同住或緊鄰居住家庭給予適當經濟補助,包括:在購買和租用政府補貼住房,適當減免個人所得稅和住房購置稅等方面給予照顧和優惠,保障承擔贍養老年父母的成年子女休假和請假照護老人的權利;在托兒所、幼兒園、中小學和大學加強中華文明傳統尊老愛幼、兄弟姐妹和親友鄰里和諧互助博愛的家庭社會價值觀教育;舉辦如何正確引導孫子女健康成長的祖父母培訓班,幫助老人們改變縱慣“小皇帝”不良習俗而掌握培育孩子健康成長的科學方法,等。
(2) 建議推進可以相對獨立的老人與子女三代同堂或緊鄰居住的復式單元公寓房的房地產發展,以利于解決老人與子女、孫子女在飲食、起居、電視娛樂等偏好差異可能引發的代際矛盾,使老人和晚輩生活更加幸福愉快。積極鼓勵支持成年子女與老人同住或近鄰居住,既鼓勵老人向子女提供照料孫子女等家務幫助,又有利于老人享受天倫之樂,在生病時得到適當家庭照料,促成老人和晚輩代際互助“雙贏”;建議對于尊老愛幼和諧幸福家庭給予適當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3) 同時,我們建議盡快逐步提高退休年齡[17],繼續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全面深入發展農村新型養老保險,盡快實現社會養老保險的城鄉一體化,使廣大農民從年輕時即承擔相應的參保繳費義務,年老時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個人賬戶加政府補貼的社會養老保障待遇,消除養兒防老后顧之憂,并為鏟除重男輕女傳統陋習奠定經濟社會基礎[18]。
1.本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71490732)資助。作者感謝王正聯、劉旻暉、姚堯、楊涵墨、郭牧琦和李曼的研究協助。
2.一般結婚率等于某年(新結婚對數x 2)除以當年年中15+歲無配偶(包括未婚、離婚和喪偶)男女合計人數,然后乘以1000, 即某年平均每1000位15+歲男女無配偶者中的結婚人數。
3.一般離婚率等于某年新離婚夫婦對數除以當年年中15歲以上已婚夫婦對數,然后乘以1000, 即某年平均每1000對夫婦中的離婚對數。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人口司(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9 Revision[EB/OL]. https://population.un.org/wpp/Download/Probabilistic/Fertility/.
[2] 曾毅. 盡快實施城鄉“普遍允許二孩”政策既利國又惠民[J]. 人口與經濟, 2015(05): 115-126.
[3] Zeng Y, Feng Q, Hesketh T, Christensen K, Vaupel JW. Survival, disabilities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hysic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among the oldest-old in China: a cohort study. Lancet, 2017, 389(10079): 1619-1629.
[4] 丁文: 論文化轉型中家庭觀念的變革。江蘇社會科學,2011(4):155-159.
[5] 史秉強.代際之間責任倫理的重建。河北學刊,2007(4):64-67.
[6] 郭于華. 代際關系中的公平邏輯及其變遷[J].中國學術,2001(4):47-51.
[7] Zeng, Yi and Zhenglian Wang (2018). Dynamics of Family Households and Elderly Living Arrangements in China, 1990-2010,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 No. 2: 129-157.
[8] 李銀河.家庭結構與家庭關系的變遷———基于蘭州的調查[J].甘肅社會科學,2011(1):6-12.
[9] 徐安琪.家庭價值觀的變遷特征探析[J].中州學刊,2013(4):75-81.
[10] 楊善華.中國當代城市家庭變遷與家庭凝聚力 [J].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 2011(3) : 150-157.
[11] 楊丹旭(報道):成熟組屋區將建三代同堂單位 --當局也考慮獎勵多代人到新鎮同住,
《聯合早報 (Lianhe Zaobao)》, 2014年7月17日。關于新加坡政府鼓勵支持老年父母與已婚子女三代同堂和緊鄰居住的具體政策舉措的最新信息,請參閱新加坡建屋局官方網站:https://www.hdb.gov.sg/cs/infoweb/residential/buying-a-flat/resale/living-with-near-parents-or-married-child
[12] 梁燕君. 新加坡家庭養老模式的啟示 . 中國經濟社會論壇, 2015年11月04日.
[13] 沈可, 程令國. 空巢是否損害了老年健康?[J]. 世界經濟文匯, 2012 (2): 89-103.
[14] van Gelder B M, Tijhuis M, Kalmijn S, et al. Marital status and living situation during a 5-year period are associated with a subsequent 10-year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men: the FINE Study[J].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 61(4): P213-P219.
[15] 曾毅, 陳華帥, 王正聯. 我國21世紀上半葉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變動趨勢分析[J]. 經濟研究,2012, 47(10):134-149.
[16] 沈可, 鄢萍, 章元. 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下降的新解釋:家庭結構變遷的視角[J]. 人口研究, 2012(5): 15-27.
[17] 曾毅:中國人口老化,退休金缺口與農村養老保障,《經濟學季刊》,2005年第3期。
[18] 曾毅.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一體工程--計生系統面臨的歷史性機遇[J]. 人口研究, 2001, 25(6): 75-77.
文/圖 國際合作部 | 編輯 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