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馬淑玲,女,1974年出生,獨生子女戶,是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原長樂市)羅聯鄉三山村的一位普通農民,也是長樂區眾多幸福工程受益者中的一員。作為長樂區幸福工程直接幫扶模式的服務對象,她利用幸福工程幫扶資金種植食用菌并實現基本脫貧后,毫不藏私,不忘眾鄉親,經常幫助生活困難的計生戶種植食用菌,并為他們打開銷路。致富后,她不忘帶她走上致富路的計生協會,主動協助村委會開展好計生幫扶等工作,通過積極努力,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計生協會小組長,將計生協會的溫暖送進幫扶對象的家中。
1994年嫁到三山村時,家庭條件較為困難,除了2間小平房外,尚欠著幾萬元債務。夫妻倆人既沒有固定工作又沒有謀生手藝,平時靠在別人的蘑菇房打臨工維持生活。隨著孩子的出生,家庭的開支日漸增多,他們的經濟更是捉襟見肘,一家三口的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
當時的羅聯鄉,四面環山,是長樂區最偏遠的山區小鄉和純農業鄉,交通不便,沒有像樣的工業項目,是長樂有名的貧困鄉。羅聯鄉三山村村民多靠耕種為主,原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三山村計生協經過調查,了解到當地地理和氣候條件適合種植蘑菇,便帶動部分村民進行試種,初期由于種植量少、產量低、缺少規模效應,造成銷路不好、經濟效益不高。后來,三山村計生協爭取到上級支持,成立了食用菌種植合作社,致力于“規模化”的專業合作。這讓馬淑玲夫婦看到了脫貧的機會,夫妻二人琢磨在別人家的菇房打工幾年也掌握了技術,便想自己租賃菇房種植蘑菇。可是租賃菇房、買設備、買菌種、請工人樣樣需要資金啊!夫妻倆陷入了迷茫之中。村計生協了解到她的情況后,立即幫助她申請到幸福工程幫扶款1萬元,同時將她納為合作社成員并帶領技術人員到她的菇房幫忙指導。因為三山村良好的生態環境,種出的蘑菇質量高,很快就成了暢銷品,價格還比同類產品貴不少。幾年下來,在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他們終于還清了欠債,走上發家致富之路。2015年,鄉計生協會得知他們夫婦倆種植蘑菇的效益良好,但由于缺少資金、規模受限,總體利潤不高,便主動幫助馬淑玲申請到2萬元的幸福工程幫扶資金。馬淑玲夫婦利用這筆錢又新租賃3間蘑菇房、購置新設備,擴大種植蘑菇1.5萬平方尺,產量提高了3000多斤,當年即增加家庭年收入6萬多元。
“幸福工程的幫扶資金就像春日里的及時雨,兩次幫扶,一次讓我脫貧,一次讓我致富,實在是感謝計生協、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馬淑玲在還款時高興地說道。邁向致富路的她并沒有忘記計生協會的幫扶,特別是她當上村計生協會小組長后,她常年為村里其他的計生困難母親提供工作崗位,教授她們種植蘑菇的技術,同時幫她們向計生協會申請幸福工程幫扶資金。一個個小小的蘑菇屋里,幸福滾滾而來。馬淑玲時常與姐妹們說:“多虧了幸福工程幫我渡過難關,才有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將幸福接力棒傳遞下去,讓貧困姐妹們一同脫貧致富!”


圖/文:福建省計生協 編輯:福建省計生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