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過去生活實在太苦了,住著破舊的土房子,什么重活累活都干,一天洗車打工十多個小時才15元,家里各類開支完全入不敷出!”湯先英憶起從前的艱辛感慨萬千:“現在我們夫妻一起做拖把,生活條件改善不少,非常感謝鄉計生協會為我提供了幸福工程的幫助!”現年45歲的湯先英,是寧德市蕉城區金涵畬族鄉金峰村二女戶。她一家五口人,上有90多歲的老母親需照顧,下有兩個正在讀書的女兒要撫養,過去夫妻倆只能靠農忙時種地、農閑時打零工維持生計,生活的重擔壓得夫妻倆喘不過氣來。
2012年,湯先英到福州一位好姐妹的拖把加工店,當起了學徒,經過一年的學習摸索,她基本掌握拖把加工技術和銷售門路,并有了回鄉創業當老板的念頭。白手創業起步難!正當湯先英為啟動資金一籌莫展時,鄉計生協會及時將她列為2013年幸福工程救助對象,為她提供了1萬元幸福工程款,并幫助她貸到了3萬元計生小額貼息貸款,獲得幫扶款的她信心更足了!

小小一支拖把,也有各種零部件,但拖把頭最關鍵。為了能找到既便宜又耐用的清潔布原料,夫妻倆貨比三家,全國各地跑,到處了解行情,最終選擇在廣東購買制作拖把頭的原材料,保證了產品質量。然而,要想打開市場,搶占一席之地,談何容易?!夫妻倆騎著摩托車到寧德市區各大小超市、百貨和零售店推銷,剛開始商家對她制作的拖把質量持懷疑態度,不愿意購買,有時夫妻兩人軟磨硬泡一天還賣不出一把。吃了無數閉門羹后,湯先英感悟到產品的質量才是贏得顧客喜愛、獲得市場接納的關鍵!于是她秉承“誠信為本,質量取勝,薄利多銷”的經營理念,和雇工們一起格外用心地制作每一把拖把,并在出售前一把一把認真細致地檢查。她向商家承諾,售出的拖把在一個月內有質量問題,均可無條件更換一把全新的拖把。此外,湯先英的拖把還別具匠心地增加了一層特別的布墊,防止顧客使用時刮壞地板的瓷磚,也更加耐用。經過不懈努力,夫婦倆的生產技能不斷嫻熟,制作出棉條拖把、膠綿拖把、吸水纖維拖把等多種類型產品,過硬的加工技術和農村人誠實守信的口碑,使得“夫妻店”生意越做越紅火,平均一天賣出100多把,夏天旺季時甚至達到200多把,月收入近萬元,除銷售寧德各縣市外,還銷往羅源、連江等地,甚至武漢也有定單,年銷售拖把3萬多支。

脫貧致富的創業路上,湯先英沒有忘記,是幸福工程惠民政策幫助她白手起家,她時刻惦念著那些還在貧困線掙扎的計生姐妹們,店里需要請雇工時,她首先想到的是急需幫助的計生貧困母親。2014年,她先后招收了6位計生貧困母親,手把手地教會她們拖把加工技術,每位計生貧困母親平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大大緩解了各自家庭生活壓力,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工作、顧家兩不誤。2015年,鄉親們力推湯先英為計生宣傳服務小組長,湯先英沒有辜負大伙兒的肯定和信任,她積極協助村兩委宣傳計生法律法規、宣傳幸福工程和小額貼息貸款帶來的好處,提高育齡群眾實行計劃生育的自覺性。“幸福工程幫助我白手起家,如今我脫貧致富過上了好日子,我很樂意為鄉親們多幫點忙!”這是湯先英的心里話,也是無數接受過幸福工程幫助脫貧致富的貧困母親們的肺腑心聲。


如今的湯先英已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洗車妹”搖身變為村里小有名氣的“拖把達人”。這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貧困母親,在幸福工程幫助下,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成長為計生致富模范,帶動周邊計生貧困母親共同致富;她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正孜孜不倦地描繪著自己人生的精彩畫卷!
圖/文:黃曉霞 李依媄 編輯:國內項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