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
龍海市于2004年3月起實施幸福工程救助項目,幾年來,該市幸福工程項目辦立足實際,大膽創新運作模式,因人而異開展救助活動,扶助需要救助的貧困母親走上幸福之路。現已籌集幸福工程項目資金818萬多元,滾動發放救助資金600.8萬元,救助貧困母親家庭1218戶,惠及4242人。
有經營項目能力者扶助自主發展
龍海市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美稱,蘑菇產量位居全省前列,蔬菜出口躋身全省前茅,是國家級糧食生產大縣,國家級外向型農業示范區和海峽兩岸對臺農業合作試驗區之一,因此,要幫助貧困母親脫貧致富可選擇的發展項目較多。于是,該市根據調查摸底情況,將急需救助的貧困母親給予分類救助。對有經營項目能力的貧困母親,采用“協會+貧困母親”的自主發展模式幫助其發展經濟,現已發放三批救助款45萬元,共救助貧困母親108位。她們主要以發展蘑菇種植、蔬菜栽培和水產養殖等實現脫貧致富。紫泥鎮貧困母親林麗琴把3000元救助款用于蘑菇種植,經過兩年的滾動運作,獲得純利2萬多元,隨后她又增加了養蝦項目,當年增收近3萬元,現在已經開發養蝦池10畝,建有蘑菇房400平方米,每年都有一筆可觀的收入。隆教鄉貧困母親楊素珠則在鄉、村項目辦的協調下,向村委會優先承包10畝沙壤地,她把3000元救助款和6000元的貼息貸款用于發展蔬菜種植,僅2006年就增加收入4萬元,一舉還清了所有債務。
無經營項目能力者整合入股創收
近年來,龍海工業經濟發展迅猛,僅規模工業全市就有280多家,港澳臺資企業260多家。該市幸福工程項目辦針對當地存在的企業用工短缺與農民務工難這一對矛盾,采用“直接到人、整合入股、就業分紅、不擔風險”的“公司(企業)+貧困母親”的整合入股模式,把暫無經營項目能力的貧困母親救助款,整合入股經營好、老板有慈善心、信譽度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同時要求企業解決入股對象就業率要達50%以上、年分紅不低于10%,讓那些沒有獨立經營項目能力,又確實需要救助的貧困母親通過務工掙工資、入股分紅或合作發展定單農業的方式,逐步走上致富之路。2007年元月,海澄鎮羅坑村受助戶蘇惠英,與同村19位貧困母親一樣,把5000元的幸福工程救助款入股幸福工程項目協作單位安利達工貿有限公司。她與安利達公司簽定了合作協議后,成了安利達公司的一名小股東,從此由農民轉型為工人,每月可領到800元以上的工資,去年底她還獲得了400元的分紅。蘇惠英還介紹說,當時她們村4位不需要安排就業的貧困母親,則繼續經營自家農業,不同的是她們家的“農業”變成了公司的定點“基地”,發展包種苗提供、包技術指導、包產品銷售的“三包”定單農業。她的丈夫蘇榮輝也在安利達公司幫扶下發展定單蘑菇300平方米,當年收入1.8萬元,凈利潤0.76萬元。目前,該市已經建立此類幸福工程項目協作單位22個,入股救助資金555.8萬元,救助貧困母親1110人,解決勞動就業676人,年可獲得工資和分紅700多萬元。
缺信息技術勞力者掛鉤結對互助
就近沒有幸福工程項目協作單位可入股,本人又缺乏發展信息、技術或勞力的貧困母親,則通過鎮、村計生協會協調,自己尋找對象互補結對,最后由市計生協會審核確定發展幸福工程合作項目的“村干(經濟能人、貧困母親)+貧困母親”的合作互補模式,在村干部、經濟能人幫帶下或與貧困母親的互助下發展經濟。2004年3月,紫泥鎮南書村貧困母親蔡愛遠因找不到幸福工程項目協作單位,又沒有合作伙伴,正苦于無門發展經濟之時。在鎮、村計生協會的協調下,她將3000元的救助款投入到本村青年致富能人、全國種糧大戶、村委會主任姚榮輝創辦的“錦江生態農業園”。 從此,蔡愛遠就在農業園里負責采摘、包裝芭樂,其丈夫姚順來則負責生產管理,夫妻成了生態農業園的骨干力量。幾年下來,生態農業園由于品種優良、管理改善,無公害產品珍珠芭樂以果大質優,口感香、甜、脆而贏得了客戶,成了市場的搶手貨,經常供不應求,效益不斷提高。當前,果樹已進入了生產的高峰期,今后發展趨勢更加看好,蔡愛遠夫婦的收入也將不斷增加。2007年,姚順來、蔡愛遠夫婦全年從農業園分得紅利1.7萬元,工資收入2.4萬元,合計收入4.1萬元。全家人均純收入1.37萬元,是全村人均純收入5820元的2.3倍,比入園前提高了近9倍。蔡愛遠由貧困母親變成了幸福母親,家庭還有了積蓄,她計劃在一兩年內建一座小洋樓,改善改善生活條件,盡快加入奔小康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