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生協會力幫扶 黃土村變黃金府
黃土梁村位于縣城東北部,平頂山腳下,全村有6個自然村,8個居民組,254戶,886口人。全村總耕地面積2070畝,平地600余畝,其余為山坡地,無水源條件,靠天收。生活來源主要靠農業和外出打工,人均收入632元,實屬貧困村。
2005年黃土粱村被確定為第二批貧困村,縣政府,決定,人口和計劃生育協會作為幫扶單位。三年內,計劃生育協會為黃土梁村辦了八件大事:
一、解決了村集體收入難。人口和計劃生育協會領導進村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壯大村集體經濟、解決村有錢辦事入手。經村兩委班子、村民代表大會協商同意,將沉睡多年的鈦鐵礦承包出去,經人口和計劃生育協會領導的多方聯系,承包給北京的開發商喬老板,沒開采前,每年可獲得承包費2.5萬元。開采后另行簽訂合同,2007年已進入鉆探辦證階段,從此激活了村集體日常有錢辦事的細胞。
二、解決全村群眾行路難。路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動脈,也是一個村脫貧致富的形象,黃土梁村的路是60年代平頂山林場修的簡易林道,幾十年來雖經全村群眾維修,也是修修補補,全村群眾行路難、通車難已經成為多年的事實,修好這條路是全村人民晝思夜想的心愿。人口和計劃生育協會領導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由計生協會名譽會長姜淑琴多次到交通局,爭取修路資金14萬元,修三級沙石路7公里,在縣計劃協會的支持下,爭取修橋項目資金15萬元,加固了黃土梁村危橋一座,并且,在7公里路線內修20米過水路面一處,三個涵洞,路修好了,解決了全村群眾的行路難、賣糧難、通車難。
三、解決了全村人畜飲水難問題。黃土梁村是一個干旱少雨的山村,人畜飲水十分困難,全村群眾家庭好的少數戶院內有水井,多數群眾起早到河套去挑水,很不衛生。位于平頂山粱頭的六組村民,一到冬季,牲口飲水就要到三里以外的二道粱溝槽,全組9戶25口人吃水輪流到一戶去挑,有的戶第一天輪不上就要等到第二天,人口和計劃生育協會領導聽到村組的匯報后,急群眾之所急,多次到水務局,爭取項目資金5000多元,打了一眼人畜飲水井,從此解決了全組9戶25口人50多頭牛的飲水困難,全組群眾給這口井起個名字叫“幫扶井”。
四、解決了全村群眾看電視難。黃土梁村主村254戶,多年來,群眾買了電視只有通過轉播臺才能收看到河北電視臺第三套節目,十分單調。急得群眾在院子內到處栽電視天線桿。雜音、雪花還一直困擾著人們。看“中央新聞聯播”和“中央臺春節聯歡晚會”成為群村人的夢想。人口和計劃生育協會的領導為了讓這個居住分散、偏僻的小山村群眾能通過電視知道天下大事,了解黨的富民政策,廣播局的門不知道進了多少次,他們為幫扶村辦實事的心終于感動了廣播局,投資15萬元,村自籌資金6萬元,又外聯資金5萬元,完成了8個居民組、6個自然村有線電視架線的任務和安裝。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全村224戶的群眾都安裝了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了90%以上。村民在辛勤的勞作一天后,也和縣城人民一樣,看上了清清楚楚的34套電視節目。
五、解決了村委會沒辦公場所難。原黃土梁村村委會辦公室是租保健站的兩間房子,辦公設備非常簡陋,兩節黑櫥、五張破舊的辦公桌,五個村干部坐四把椅子,屋地高低不平,沒電燈,冬天沒爐子,村里有事就在會計家辦公,為了村部建設,計劃生育協會領導多次跑市委組織部,最后在縣組織部的支持下,投資4.8萬元,村又自籌2萬元,建起了嶄新漂亮的村委會辦公室五間,并且配備了標準化的辦公設備,計劃生育協會又多次到縣統戰部爭取電腦設備一套。為了方便全村黨員和群眾學科技用科技,在縣組織部的支持下,爭取電教設備一套,為了讓村委會辦公設備達標,計劃生育協會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六、解決了全村群眾脫貧致富難。新農村建設首要的一條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黃村梁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全村脫貧致富只靠農業,遇到風調雨順收成好,群眾收入多一點,遇到災年只能維持生活,全村盼望的就是致富.協會領導在了解到黃土梁村的情況后與班子制定了“以農業為主、多業并舉、因地制宜、牧業脫貧”的發展思路,為貧困母親提供幸福工程款5萬元,為計生戶提供20萬元”少生快富”小額貼息貸款,用于全村牧業發展,2008年多數養牛戶平均牧業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8戶養羊戶收入在萬元以上,走上了致富路。
七、解決協會會員學科技知識難。科技興農被越來越多的群眾所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培養越來越多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會管理的新型會員,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計生協會為了滿足全村群眾精神生活的需要贈送了5000多元的圖書,這些圖書通過群眾爭相傳閱,對群眾的思想素質,科技素質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村里打麻將的少了,學科技知識的多了。
八、慰問老黨員、特困群眾、雙女戶、獨生子女戶。“每逢佳節倍思親”每逢佳節,計劃生育協會領導時刻牽掛著幫扶村的老黨員、特困群眾,有困難的獨生子女戶、雙女戶,三年內,為這些群眾送的衣服、糧食、食油及各種用品累計金額達到2萬.
豐寧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協于寧
200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