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豆文靜家住甘肅省隴西縣鞏昌鎮河那坡村,夫婦倆2002年結婚,丈夫是獨生子女,家里因婆婆患病欠下了一筆債務,家中僅有的兩間土坯房也是通過借債修建的。婚后生了兩個女兒,家里6口人的生活就全靠夫婦倆種植蔬菜的收入,農閑的時候把兩個孩子托母親帶管,倆人在附近打打零工,賺錢補貼家用。孩子們逐漸長大,兩個女兒相繼上學,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看著兩個漸漸長大的女兒,慢慢變老的母親,豆文靜愁眉不展。總是在心里問自己:這樣承重的擔子該如何挑?生活到底要怎么維持?出路在哪里?
就在她一籌莫展之際,豆文靜得到了“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項目資助的30000元救助金。夫妻倆利用這筆錢,在自家種植蔬菜的土地上,將原先的簡易蔬菜大棚改建成了一座節能溫室蔬菜種植大棚,主要進行反季蔬菜的種植。豆文靜是土生土長的農民,農田就是她們的命根子,幸福工程項目的實施就像在夫妻倆的心里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看到了希望,覺得日子有了奔頭。幸福工程提供了這么好的機會,夫妻倆暗下決心: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干出個樣子來,努力摘掉貧困戶的帽子。由于缺少科學種植技術,一開始大棚蔬菜產量低,不能趕上最佳的上市時機,收入沒有明顯增加。通過參加農業科技培訓班,縣計生協會協調聯系縣農技中心的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夫妻倆找到了大棚蔬菜種植中出現的問題,并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及時改變了種植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夫妻倆逐漸掌握了大棚蔬菜種植的科學方法,產量逐步提高,收入也漸漸的有了增加。通過這件事,夫妻倆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光靠運氣和別人的幫助,還得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只有勤學、苦干,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從此以后,她們抓住各種機會學習蔬菜種植技術。參加農業科技培訓時,仔細認真記錄;縣計生協會請農技中心技術人員到大棚里指導栽種培育的技術和方法時,更是抓住機會把自己蔬菜種植時遇到的問題向專家請教。通過多種渠道的學習,他們掌握了科學的蔬菜種植方法,自己種植的蔬菜很少得病,還能根據蔬菜的生長期,科學地進行茬口搭配。比如利用夏季空地播種雞毛菜、毛白菜,收獲后再接茬種植生菜、西蘭花,增加整個土地的種植收入。
種植蔬菜是一年四季365天沒有農閑的苦活,蔬菜不到生長期早上市了不合算,超過生長期又沒人要,而且每天上午在菜田里種植、培肥、管理,下午采摘,晚上整理,第二天凌晨就起床到鎮上的農貿市場去出售。雖然每天都是這樣忙忙碌碌,想到家里年邁的老人和兩個年幼的孩子,強烈的責任感迫使她告訴自己不僅要堅強的生活下去,還要改變貧困的面貌,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兩年下來,蔬菜大棚在政府的關心幫助和夫妻倆的精心侍弄下,家里的收入真像芝麻開花——節節高。2016年大棚收入8000多元,2017年10000多元, 幸福工程項目的實施使家里徹底擺脫了貧困。
隨著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夫妻倆對農業種植更有信心了,在縣農技中心的指導下,憑著自己多年來積累的蔬菜種植經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并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合理利用土地,將傳統的露天種植與大棚種植相結合,家里的土地一年四季都有產出,看著大棚里的蔬菜長勢喜人,讓她們對今后的生活充滿了希望。在享受自家幸福幸福生活的同時,夫妻倆沒有忘記生活還比較困難的鄰里,不僅讓生活還比較困難的鄰居到大棚來打工,還把自己所學到的科技知識傳授給他們,幫助她們共同致富。
幸福工程,不僅讓豆文靜這個貧困母親摘掉了“窮帽子”,還讓她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社會各界對他們的關愛。計生協的領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來田間地頭和他們談心,關心她們的工作、生活和身體情況。在縣計生協會的支持下,為貧困母親進行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建立了健康檔案。
辛勤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如今,她們家舊貌換新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看著兩個成績優秀的女兒,夫婦倆心里甜滋滋的,豆文靜已經從原來那個愁眉不展的貧困母親變成了心情舒暢的幸福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