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在沙河口區興工街道如意社區的韓寶英,1998年10月下崗,兒子在初中讀書,每月的生活費僅靠丈夫400元的工資維持。為了使日子好起來,她來到了招工市場找工作,但招工單位不是嫌她年齡大,就是嫌她專業不對口,一連幾個月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愁的她暗自流淚,情緒也一落千丈。
街道和社區計生協工作人員在走訪中了解到她的情況,鼓勵她不等不靠自己找就業門路。還安排她參加了沙區勞服舉辦的烹飪技能、面點技能免費培訓班,拿到了結業證書。
因家住昌平小學對面,經常看到許多低年齡學生的雙職工家長為孩子的午餐及放學后沒有人看管的問題而犯愁,她就想利用白天時間辦一個“小飯桌”,但啟動資金又難住了她。街道計生協了解到她的難處后,及時為她申請了救助貧困母親專項貸款,拿著被她稱為“及時雨”的2000元錢,辦起了興工街道第一個“姐妹小飯桌”,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創業難,立業更難。“小飯桌”開辦的第一個月僅收了三名學生,第二個月增加到七個學生,在辛辛苦苦經營了三個月后,一算帳,沒掙到錢不說,還倒貼進去水、電、煤氣等費用。這時,計生協的工作人員又幫助她分析原因,找到了癥結所在,是她的誠信和服務質量學生家長還不了解,于是幫她向學校和家長進行真誠的宣傳,請家長到小飯桌實地參觀。營養搭配的飯菜一周不重樣,干凈整潔的環境衛生,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孩子們喜愛。她還為學生們買來各種知識掛圖、科技圖書、各年級試卷和學習用具,“小飯桌”逐漸發展到四、五十人。
她創辦的“小飯桌”,經歷了各種的酸甜苦辣,但她始終以“誠信為本”,全心全意為小學生服務,還利用周三、周五下午時間為小學生輔導功課,先后有百余名學生得到了照顧,有的雙職工下班晚,直到晚上八、九點才回來接孩子,她就幫他們接孩子,從不多收一分錢。她說“我的姐妹小飯桌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已經紅紅火火的發展起來了,但我沒有忘記,我能走到今天,是幸福工程和街道、社區計生協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支持,‘飲水不忘打井人’我要回報社會,回報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
大連市計生協
2008年6月18日